1月14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信息,《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于近日正式发布。该《规划》从总体规模、融资结构、“四大中心”建设等多方面,安排部署了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指导深圳金融业“十四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小编了解到,《规划》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
未来,深圳将打造7个协同互补的金融集聚功能区。其中,“盐田特色金融集聚区”是亮眼的一部分。此处将充分发挥深圳东部滨海区位优势,紧密结合东部特色产业资源,构建以航运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为重点的特色金融集聚区。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深圳金融业发展预期达到的系列指标里,包括希望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400亿元左右、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6%左右,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
1
深圳的金融家底
规划围绕发展目标,提出了8大重点任务与发展措施:
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推进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
以创新生态为支撑,优化金融科技创新链条,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以跨境创新为特色,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以示范引领为目标,健全金融行业规则标准,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
以服务实体为宗旨,大力推进“金融+”战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科学监管为手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建设金融运行安全区
以强化服务为基础,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金融中心软实力
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先来看看深圳金融业家底——
“十三五”时期,深圳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支柱地位持续提升。2020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189.6亿元,按现价计算的“十三五”年均复合增长率约9.5%,占同期全市GDP的比重达15.1%,占服务业的比重达24.4%;金融业实现税收(不含海关代征和证券交易印花税)1472.7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2%,居各行业首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10.2万亿元和6.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2%、16%。总体上看,各领域主要金融指标居于全国大中城市前三位。
在2020年9月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深圳位列全球第9位,较2015年9月提升了14位,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
2
2025预期指标
深圳金融“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总目标是:
到2025年,金融产业支柱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在构建金融运行安全区的前提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进“金融+”战略,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助力深圳建设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创新中心。
展望2035年,以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和深港金融融合发展为动力,进一步打通本外币、境内外、在岸离岸市场的资金互联互通和对接合作路径,有效提升深圳在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标准制定、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深圳对全球高端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和配置能力,高水平建设全球性创新资本集聚中心、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与投融资中心、全球性财富与资产管理中心。
据此,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预期性指标为:
——总体规模稳步提升。到“十四五”期末,深圳金融实力、发展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球金融中心前列。到2025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6400亿元左右,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6%左右;本外币存贷款分别达到13.5万亿元、9万亿元以上;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到2200亿元。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总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全国居前,排名位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前列。
——融资结构不断优化。在直接融资方面,“十四五”期间直接融资(含企业债券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累计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的比重达到30%;辖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突破600家。在间接融资方面,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8%,绿色信贷占比达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1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比重达18%;银行贷款不良率1.1%左右。
——“四大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深交所上市公司家数达到3000家,“十四五”期间IPO数量居全球证券交易所前列;进入行业前50名的创业投资机构达15家左右,数量居全国前列。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总规模达30万亿元,其中,证券业经营机构管理资产规模20万亿元。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加快完善,落地5家以上国家级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平台,获得认证的“深港澳金融科技师”约1000人,纳入“香蜜湖金融科技指数”的上市公司达到25家。可持续金融形成一批有益的经验成果,“十四五”期间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组织推荐约30个可持续金融案例,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达到1000亿元。
3
打造7个协同互补金融集聚区
规划提出高水平建设金融集聚区,优化金融集聚区功能布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其中打造7个协同互补的金融集聚功能区——
(香蜜湖新金融中心规划效果图)
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整合福田中心区银行、保险、证券、深交所等金融资源和平台,对标伦敦金融城和曼哈顿金融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打造全球金融总部聚集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国际头部金融机构总部进驻;建设国际新财富管理中心,不断提升福田区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围绕深交所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探索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高水平建设金融文化基础设施,汇聚全球金融文化要素,提升深圳金融核心区的辨识度。
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借鉴伦敦金融城、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等经验做法,推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出台支持外资金融发展等扶持政策,大力引进国际金融机构,聚集高端金融资源,打造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积极提升前海深港合作区金融业的形象和地位,打造深圳金融名片。
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借鉴纽约高线公园等经典案例,确立“金融岭·公园里的金融街”的设计主题,强调城市功能与公园环境的相互渗透,提出多元复合文化街区、优化提升城市环境、多维连续慢行体系、公共交通引导出行、优化完善配套设施等五大策略,以及城市候机厅、天桥公园、金色地下城、立体慢行系统等十大特色工程,打造富含“公园”要素的国际化金融集聚区。
深圳湾科技金融核心区。串联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基地、科技金融城等重点金融片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科技产业优势,大力推进金融持牌机构、创新型金融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集聚,有效链接风投资本与创新产业资源,高水平构建服务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打造科技金融集聚区和产融结合新典范。
北站产融结合示范区。充分发挥深圳北站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积极打造产融结合示范区“四区两平台”:聚焦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打造金融服务集聚区、金融科技引领区、供应链金融创新区、金融安全示范区。依托深圳科技创新成果,设立区域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相关技术,打造创新、持续、精准、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与深圳市现有金融功能区错位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打造深圳新的金融增长极。
宝安湾滨海国际金融中心。规划建设宝安湾滨海国际金融中心,高标准建设国际湾区城市中心和产业金融中心,吸引风投创投、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等机构集聚发展,支持国内外优秀的金融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专业论坛落地,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海洋金融,形成与工业互联网相结合的产业金融体系。
盐田特色金融集聚区。充分发挥深圳东部滨海区位优势,紧密结合东部特色产业资源,构建以航运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为重点的特色金融集聚区。鼓励发展船舶融资、航运基金、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业务,争取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促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创投、绿色基金等业态;引导金融科技机构、技术、产品集聚,支持商业模式、运营服务创新,建设金融科技功能集聚区。
此外,还将依托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高水平规划建设黄金金融功能区,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黄金金融产品与服务,积极探索黄金资产证券化,打造深圳黄金回购区域品牌。
在龙岗、坪山、光明、大鹏等区域规划建设若干特色金融功能区,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发展消费金融、科技金融、海洋金融、产业金融、文化金融等业态,形成各有侧重、互补发展格局。
4
以金融改革开放为首要任务
在未来5年重点任务中,规划将“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推进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摆在首位,围绕综合改革试点金融领域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提出扩大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包括进一步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深港通机制,扩大基金互认、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互联互通范围;推进前海、河套等战略平台金融试验示范;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探索知识产权交易和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和跨境使用等等。
5
部署6个“金融+”战略
围绕金融服务实体,未来5年深圳将大力推进“金融+”战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01
深度融合“金融+科技”
包括聚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金融供需精准匹配,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鼓励创新专项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壮大;争取国家支持深圳建设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等。
02
精准发力“金融+制造”
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立先进制造业融资事业部制,加强对“高精尖”等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化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发挥信贷对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作用。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租赁、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手段,提升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强链、补链、连链、延链”等等。
03
积极推进“金融+供应链”
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发个性化、特色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发起或参股设立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等。
04
加快布局“金融+文化”
推动金融机构结合深圳文创市场的实际需求,探索文化信贷、文化债券、文化基金、文化保险等文化金融产品。争取国家支持深圳建设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05
探索发展“金融+海洋”
加快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有效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助力深圳打造引领泛珠三角、辐射东南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海洋金融枢纽。
06
创新发展“金融+民生”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养老、交通、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为民生幸福工程提供坚实资金保障。支持金融机构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
6
积极创建“3个区”
小编注意到,规划提出深圳将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与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在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上,深圳将先行先试绿色金融、碳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包括建立绿色金融制度与标准、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绿色金融监督与管理。
在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上,深圳将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模式和路径参照,包括建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科技创新金融政策体系。
在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上,深圳将探索具有特色的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包括强化文化金融政策引领、创新文化金融组织形式、加大文化金融创新力度、创建文化金融空间载体。
7
实施“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
规划提出,为响应国家发展大湾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增进大湾区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协作,助力大湾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高地”,深圳地方金融监管局经与香港、澳门金融管理局充分协商,在借鉴国际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在三地推行“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建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该计划包括短期推进三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规则衔接。包括吸收港澳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推进三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规则相衔接;举办金融科技师一级考试,抓好青年金融科技人才的选用育留,在三地逐步形成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区域标准等。
中期做大做强湾区中高级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结合学员各自领域从“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两个方向分路径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保证和延展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宽度和综合实力等;
长期实现湾区高端金融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动。依托专才计划,向三地金融市场源源不断输送熟悉全球金融规则、胜任各类型岗位的拔尖金融科技专家型人才,并确保其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市场攻坚力、管理穿透力和专业竞争力,打造湾区金融人才高地;加强深圳与港澳的合作对接,实现三地金融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动,破除体制机制藩篱,为湾区不断释放出人才新活力和新动能,提升湾区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力。
最后小编带你一图读懂
《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深圳发布、深政观察
统筹制作:盐田区融媒体中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