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新生宝宝都是“小天使”
而在这其中
会有一些“小天使”
迫不及待的想提前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来到人间的路上充满艰辛
但有一群守护者,陪伴他们,帮助他们
为“小天使”“指引”回家的路
他们是新生儿科的“白衣天使”
也是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党支部投身采样工作▲
“0107”疫情,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辖区大规模采样期间,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急诊,发热门诊同时开放,儿科支部的医护人员在完成了门诊、住院部工作后,支部书记黄上明同志,科主任李月凤,身先士卒,带领着科室成员宫学雷、郑海霞、蒋亚琴、侯志江、邹丽霞、张瑞、彭桂英、张林家亮、陈云等同志,发挥党员先锋精神,放弃休息时间投身至采样队伍当中,冲锋在抗疫采样一线工作。
东晓路采样点▲
仁康医院采样点▲
在紧张的抗疫工作中,1月17日,罗湖妇幼新生儿科也接到了新的任务,便是接“小天使”回家。
欢迎降临人间
“小天使”的回家路
2021年11月27日,妈妈小萍迎来了她的“小天使”宝宝,宝宝来的有点儿急,只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3+2周,出生时体重只有600g。
为了顺利迎接宝宝的到来,罗湖区妇保院产、儿科精英组成救治团队,组织产前讨论,制定母婴分娩和抢救计划,在科主任李月凤的带领下,新生儿医护团队沉着应对,发挥着专业精神。
宝宝太小了,属于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宝宝存活率低,救治难度也大,“回家”的路仍有困难,还需要与医护一同“披荆斩棘”。出生后从产房的保暖、肺脏的保护、脐动静脉血管通路的建立等等,都成为她和新生儿科需要攻克的一道道难关。
从产房至新生儿病房的转运及NICU 病房管理,每一个救治步骤都需细化到每分钟操作和每毫升数喂养。超早产儿的生命关困难重重,通过团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宝宝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生后第4天开始喂养,奶量从0.5ml逐渐增加至5ml。
但是几日后,宝宝出现病情变化,监测心率增加,肤色发绀,呼吸机参数要求明显增快,弱小的身躯没有逃过感染关,喂养关,出现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每一次病情变化、诊疗都经过全科人员的积极讨论制定,最终宝宝幸运地闯过了每一关卡。
在生后的第41天,因呼吸机参数要求高,新生儿科在与罗湖妇幼保健院超声科主任吕海云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外科主任丁以群会诊讨论,征得家长同意后,决定将宝宝送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进行下一步PDA结扎手术治疗。
适逢“0107”疫情,儿科党支部书记黄上明主任立即决定由其带队,于1月7日在罗湖区妇幼保健院由转运车护送转诊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院,做好了转运的防控工作,解决了宝宝父母和合作医院的忧患。
院际间多学科会诊▲
送宝宝去港大医院▲
1月10日,宝宝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顺利完成动脉导管结扎术,在爸爸妈妈的强烈要求下,宝宝再次回到了我们的NICU。小小的身体,承受了那么多的考验,值得开心的是,时间一点点过去,她一天比一天更强壮,一天比一天更健康!
出发,去接宝宝▲
李月凤主任医师带领新生儿医护团队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与张谦慎主任交接,接诊宝宝“回家”▲
护送宝宝“回家”途中▲
宝宝平安返回罗湖妇幼新生儿科NICU进行下一阶段治疗▲
在动脉导管结扎术后第3天,出生后第47天,宝宝终于脱离有创呼吸机,改为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作为早产儿,她未来还要更努力,多吃多睡、多长肉肉,变的更强大、更健康。而在暖箱旁守护她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在用最纯净、最温暖的爱,为她编织着对这世界最美好的梦想。
感谢“小天使”,历尽艰辛和努力
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感谢新生儿科“白衣天使”
为“小天使”的回家路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科室简介
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作为罗湖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新生儿病区设有 40 张病床,其中设有 20 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单位。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有正高职称 2 名,副高职称 7 名,博士1名,硕士 2 名,研究生导师1人。
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李月凤,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 余年,在新生儿危重症、超、极低儿的救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罗湖区最低体重590克超早产儿和孕周最小23+5周牛哥的成功救治案例,主持与罗湖医院集团产前诊断中心、超声影像科、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先心外科、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中国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等多家医院、多学科密切合作,完善双向转诊的制度和流程,最大限度的发挥NICU医疗资源,为罗湖辖区危重症儿童及新生儿筑建了多学科生命支持桥梁。
-End-
信息来源:罗湖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党支部
编辑整理:健康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