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2021年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过去一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
王志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一个科技创新中心,有国际影响力,并且也是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的集聚区,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真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科技要素是关键要素,在工作中应被摆在核心位置。
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具体的成效,包括: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21年,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研发支出预计超过3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到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超过10万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现。
创新能力建设布局不断优化
国家支持在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建设了散裂中子源、驱动嬗变装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一批重大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推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能级。
新兴产业的引领能力大幅提升
深圳、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快速发展,科技部支持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财政科研经费和人类遗传资源过境港澳,推动科研仪器进口免税政策惠及港澳高校在内地设立的研发机构。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全面开放,持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推动大湾区科研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邵新宇表示,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落实粤港澳“十四五”规划,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创新中心,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推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在介绍与港澳科技合作有关情况时表示,香港和澳门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与港澳特区政府充分协商,推出一系列惠港惠澳科技措施,推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并指出,目前与港澳科技合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
深入落实中央惠港惠澳科技政策
中央财政科研经费过境支持港澳科技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个基础前沿类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向港澳开放。4家香港高校在内地的分支机构成为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的试点单位,可以独立申请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
支持港澳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
支持香港建设了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香港伙伴基地,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创新平台。支持澳门建设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澳地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和国际合作平台。
助力港澳青年投身创新创业
组织香港创业青年内地行,近千名香港青年参访内地33家国家高新区、134家企业。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中国火炬创业导师大湾区行等活动。
戴钢透露,下一步,科技部将与港澳特区政府一起,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融通,汇聚三地智慧与力量,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澳门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助推港澳科技力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前海传媒 综合自 南方网 中国网
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