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神仙组合!“虚拟大学园”和“民间大使馆”聚集深圳这里,创新辐射全国

神仙组合!“虚拟大学园”和“民间大使馆”聚集深圳这里,创新辐射全国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在深圳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位列全国第二背后,我们发现其20多年的发展跃升中,有两个历史节点不得不提,其犹如撬动深圳创新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一个是,因缺少高校,深圳敏锐地采取“拿来主义”,首创“虚拟大学园”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在深圳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位列全国第二背后,我们发现其20多年的发展跃升中,有两个历史节点不得不提,其犹如撬动深圳创新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

一个是,因缺少高校,深圳敏锐地采取“拿来主义”,首创“虚拟大学园”。

一个是,2019年4月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容14倍,形成“一区两核多园”布局。

置于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经纬中看,这两个支点分别对应了深圳发展的两个重要面向和使命:高水平开放合作“引进来”与高质量创新辐射“走出去”。

虚拟大学园

从“虚拟大学园”到“民间大使馆”:首创深圳版“拿来主义”

在深圳高新区南山园区,你可以用不到半个小时,就“穿越”国内外众多名校,这就是深圳虚拟大学园。

最新数据显示,深圳虚拟大学园已聚集了67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建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7家产业化基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6所港校在高新区设立研究院。

一个科研基础异常薄弱的边陲小镇,如何用40多年的时间“炼”成一个高校“联合国”?

这离不开深圳23年前的一次大胆的“拿来主义”。

20世纪90年代末,如果说到经济的繁荣,任何一个深圳人都会无比自豪,然而一说到深圳的高校资源,就显得底气不足。原因很简单,在深圳,确实数不出几所国内外知名的高校。

如何破解高校科研资源的不足?深圳市创新提出建立虚拟大学园的思路。所谓虚拟大学园,就是把境内外各类高校引至深圳,在深圳开设教育、科研和产业机构,并将这些高校机构整合为资源平台,以弥补深圳的高端技术人才教育的不足,并以高端研发、技术转移来带动深圳产业向科技型转型发展。

“园区为进驻的高校机构提供办公室并配备了办公设施,办公人员基本上可以拎包入住。”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首批进驻的高校有22家。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冯冠平用“天时、地利、人和”解释虚拟大学园的兴起。他说,“天时”是深圳处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环境下,深圳的重视,各部门办事效率高;“地利”指深圳毗邻香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人和”指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团结一心。

上海交通大学一位校领导回忆当年的入园情况,至今感慨:“我们在一次会见时向当时的省领导提出了入园意向,3小时后就被告知有关问题已谈妥,只待入园,深圳效率实在是高。”

如今,由这些国家级科研机构组成的“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已成为深圳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虚拟大学园建立起来以后,为进一步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2004年深圳在高新区内又创建全球第一个国际科技商务平台——“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

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引进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匈牙利、以色列等47个国家和地区的84家机构,搭建了帮助科技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了成果丰硕的“民间大使馆”。

例如法国维埃纳省驻中国代表处入住后不久,就牵线搭桥,让一个45亿的法国未来乐园项目很快落户南山。而中兴通讯则在该省投资90亿元设立了研发中心……

深圳高新区南山园区鸟瞰图

从“扩容14倍”到辐射全国:再造新时期“深圳示范”

如今,在产业大变革中,创新的时间轴正被大大缩短。今天的作为,很可能就是撬动未来的支点。

如果说,首创虚拟大学园,创建全球第一个国际科技商务平台是成就深圳高新区前三十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那么深圳高新区的扩容算是为其下一个三十年发展寻找到一个重要支点。

2019年4月25日,为更好地发挥深圳国家高新区和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深圳自创区)的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作用,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意味着传了许久的高新区扩区方案终于落下“实锤”!

依据方案,深圳国家高新区从原来的11.5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扩展为总规划面积159.48平方公里,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高新区发展布局。

扩区后的深圳高新区共涉及深圳五个区,分别是南山、坪山、龙岗、宝安和龙华区。而这五个区中,共计11个园区及片区被划入深圳高新区。

其中,“一区”是深圳高新区,“两核”是南山园区和坪山园区,“多园”是深圳高新区由多个园区组成。

既然有了“新”高新区,还是要设立一点“小目标”。梳理发现,离我们最近的目标为:到2025年,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13.67%,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达到9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7000家,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260件,上市企业数达到200家,营业收入达到31800亿元。

除了自身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圳还立足自身优势,向全国进一步加强与国内高新区协同发展,输出“深圳经验。

资料显示,目前深圳已与新疆、哈尔滨、赣州以及广东潮州、汕头、汕尾等地高新区开展深度对口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打造优质的产业链供应链。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不久前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的一个观点,“我们的科技很多都是变不知为已知、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有些活动都是探索原来没有干过的事情,所以需要一个示范、一个带动、一个辐射,高新区这30多年就是为这个而生的。”

内容来源:南方+

记者:杜艳 鲁力

编辑:刘东博 牛耘

校审:肖刚 黄淳 吴超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