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当中,记者发现多项工作部署和深圳直接相关,彰显深圳在国家整体工作布局当中的使命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去年工作多次和深圳工作直接相关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其中多项工作和深圳直接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时提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深圳明确提出要持续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担当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为此,深圳大力推进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鹏城实验室建设,积极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当前,深圳正聚焦底层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医疗器械、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
政府工作报告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所取得的成绩和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走深走实,在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民生服务完善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在总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关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迎来了“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双改”示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等重大历史机遇的深圳,去年多项改革经验被全国推广。
其中,2021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总共5方面47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同时要求深圳经济特区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协助支持各地做好推广借鉴相关工作。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来自今年1月底深圳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市场主体跃上380.4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达75.8%,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紧扣市场主体切身需求,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着力壮大培育市场主体,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政府工作报告还对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
据了解,从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伊始,法治就深深镌刻在特区发展的基因里,成为护航深圳腾飞的“定海神针”。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更是深圳这座以法治为主要底色的城市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1994年,深圳首次在全国地方政府中提出建设法治城市的目标。
2020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央依法治国办关于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深圳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首批获评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据悉,这是官方首次开展的全国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评估认定,是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各地法治政府建设的最高褒奖。
落实报告要求加强疫情防控
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明确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当前,作为海陆空铁俱全的口岸城市,深圳的疫情防控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深圳也正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坚定信心,开展着一系列疫情防控举措。深圳一方面始终以开放的姿态保持口岸“开门防疫”,保持“客通货通”;另一方面,强化闭环措施落实,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确保“外防输入”全链条全流程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统筹协调“变”与“不变”、“硬核”与“柔情”、“开放”与“管控”……这里有最果敢的勇气,最沉着的行动,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深圳在科学实战中更形成了一套充满哲思的抗疫辩证法。
人民信任政府是最大底气、政府依靠人民是力量之源,在战疫的过程中,深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空间抢时间”,尽最大努力维护市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切身利益,这也从一个侧面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回应和落实。
扩大有效投资深圳已经行动起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在部署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报告提出,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圳明确提出,要以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重点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夯实制造业“基本盘”,全力以赴“扩投资”,突出抓好“降成本”,抢抓机遇“促开放”,用好政策“组合拳”,以优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报告提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要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
深圳在加大有效投资、开工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方面,也已经行动起来。
今年1月4日,在新年首个工作日,前海国际人才港、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正式启用。两大平台旨在高标准打造全要素人才功能生态圈、全链条法律服务生态圈,这既是前海贯彻落实《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前海人才、法治建设进入新“航道”,再上新台阶。
2月17日上午,深圳市2022年第一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暨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本次集中启动活动的新开工项目共245个,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等,总投资约2354.7亿元,2022年度计划投资约443.9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129个,总投资约31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94.0亿元,占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21.2%。社会投资项目116个,总投资约204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349.9亿元,占全部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78.8%。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国家战略,连续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相关工作时,再次提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年来,深圳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深圳所能,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大湾区不断加快硬、软联通,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不断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不断丰富“一国两制”事业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引擎”动能澎湃: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万亿新台阶,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大部分落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超过2万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685项制度创新成果已经推出,《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也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深圳已明确提出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将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
“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对于高水平对外开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2021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开发布,明确进一步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将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必将日益彰显。
2021年取得了哪些成绩?
今年中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跟着这组图了解一下
2021年成绩单
2022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END
来源 | 深圳特区报、读特融媒实验室、人民日报
编辑 | 深圳发布、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