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回应人民对公平正义向往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回应人民对公平正义向往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3月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讲述公平正义,传递法治强音。过去一年,司法前行的印记更加清晰,法治中国的脚步更加坚毅,报告中的一个个案例,传递了鲜明的价值导向,让法律条文走进千家万户。报告中的一串串数据,勾勒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新成效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602件,审结28720件,制定司法解释24件,发布指导性案例31个;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51.6万件,审结、执结3010.4万件,结案标的额8.3万亿元,助推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3月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讲述公平正义,传递法治强音。

过去一年,司法前行的印记更加清晰,法治中国的脚步更加坚毅,报告中的一个个案例,传递了鲜明的价值导向,让法律条文走进千家万户。报告中的一串串数据,勾勒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新成效: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602件,审结28720件,制定司法解释24件,发布指导性案例31个;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51.6万件,审结、执结3010.4万件,结案标的额8.3万亿元,助推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审理电商平台“二选一”

【报告摘要】

2021年,人民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5.6万件,判处罪犯171.5万人。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占全部刑事案件比重稳步下降,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1574.6万件、行政案件29.8万件。

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规范数字领域竞争秩序的情况、人民法院服务品牌强国建设的情况,还回应了近年来出现的“碰瓷式维权”问题,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有序竞争。

【报告深度解读】

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概括报告的总体特点: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人民关心关切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用公正审判助力实现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亮点】

2021年人民法院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审结垄断案件49件、不正当竞争案件7478件。探索数据权利保护规则,服务数字经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人民法院审理平台“二选一”、刷单炒信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严惩妨碍公平竞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审理“茶颜悦色”诉“茶颜观色”不正当竞争案,对傍名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裁。针对引发广泛关注的“青花椒”等商标维权问题亮明态度,对相关诉讼请求予以驳回,明确“碰瓷式维权”不受保护。

筑起信息保护“防护墙”

【报告摘要】

人民法院牢记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及时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纠纷,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变得突出和紧迫。人民法院认真贯彻个人信息保护法,严惩窃取倒卖身份证、通讯录、快递单、微信账号、患者信息等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结相关案件4098件,同比上升60.2%。

【报告深度解读】

余茂玉:“人民”二字力重千钧。报告出现“人民”84次、“群众”43次,体现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鲜明态度。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人民法院要筑起一道信息保护的‘防护墙’,让大家安心享受信息社会的便利。”余茂玉表示,针对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脸识别问题,法院专门出台了司法解释,审理人脸识别第一案,“小切口”解决群众关心的“刷脸”安全问题。

【亮点】

人民法院依法从严惩治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严惩利用恶意程序、钓鱼欺诈等形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审理“颜值检测”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案,惩治网络黑灰产业链犯罪。严惩通过非法侵入监控系统贩卖幼儿园、养老院实时监控数据的犯罪分子。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行为,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审理人脸识别第一案,明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守护公众重要生物识别信息安全。

扎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报告摘要】

加强家事审判工作,守护家庭幸福的港湾。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报告深度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要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高度重视妇女权益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审判专业化让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网更加紧密,使得原来的“单打独斗”转变成司法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网络保护的合力,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亮点】

去年,人民法院审结婚姻家庭案件183.1万件,并会同全国妇联推动人身安全保护令落地见效,发出保护令3356份,全面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最高法设立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和6个巡回审判点,全国法院设立2181个少年法庭,从组织机制、机构队伍等方面全面加强少年审判工作,确保未成年人依法得到特殊、优先保护。

民法典审理“第一案”

【报告摘要】

民法典实施一年多来,走进千家万户,进入百姓心田,一个个司法案例让民法典条文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民法典就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就是日常生活的法律百科全书。

【报告深度解读】

贺小荣解读:2021年,各级法院以民法典的实施为契机,审结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消费等案件154万件,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明确权利义务的边界,树立全体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审理了一大批贯彻民法典、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案件。

【亮点】

民法典颁布实施,让民事权利保护进入法典时代。2021年,人民法院准确适用民法典审理一系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案”,审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促进邻里团结和睦;审理多起居住权案,驳回“强行啃老”等无理居住权请求;审理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案,坚决维护共和国功勋的尊严……

跑出司法改革“加速度”

【报告摘要】

认真贯彻党中央司法改革部署,坚持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攻克,让公平正义成为新时代人民司法的鲜亮底色。2021年,全国法官人均办案238件,一审服判息诉率88.7%,二审后达到98%,长期未结诉讼案件同比减少16.3%,在案件压力增大情况下,审判质效指标持续稳中向好,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报告深度解读】

贺小荣:改革是人民法院工作进步的不竭动力。2021年,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司法完成了由实践探索到制度构建。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填补了在线解决纠纷的制度空白,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1年,全国法院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在线立案1143.9万件,在线开庭127.5万场。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2021年,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智慧法院建设实现“从有到优”,由“推进系统建设”为重点,发展到以“提升用户体验”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法院在线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应用效果也显著增强。

【亮点】

在司法体制改革与智慧法院建设两轮驱动下,中国互联网司法领跑世界。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让“正义提速”;24小时服务,让群众办理诉讼事务“零时差”。739家法院推出24小时诉讼服务。12368热线发挥诉讼“总客服”作用,“一号通办”实质性办理诉讼事务,日均接听群众来电2.1万件次,帮助解决诉求765.1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6%。

北京、天津、上海等法院“夜间法庭”解决超大城市上班族诉讼不便问题,让诉讼服务“不打烊”。送法下乡“零距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8429个人民法庭入驻,43033个基层治理单位对接。

END

来源 | 法治日报

编辑 | 法治日报、野马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