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夜 · 深读|时间本身仿佛就存在于此,收藏在此

夜 · 深读|时间本身仿佛就存在于此,收藏在此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亲爱的图书馆我是在图书馆里长大的,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从我还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周都会跟妈妈一起去好几次图书馆。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在借阅台重聚,一起等待柜台里的馆员将书里的借阅卡取出来,并用登记章盖上印戳—盖章的声音特别大,像是时间的巨拳在重重地捶击借阅卡 在那一行行属于他人和过去的、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下方,再印上一行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

亲爱的图书馆

我是在图书馆里长大的,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童年时期的我住在克利夫兰郊区,离榭柯高地公共图书馆系统下辖的伯特伦·伍兹分馆只有几个街区的距离。

从我还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周都会跟妈妈一起去好几次图书馆。每一次,我都会跟妈妈一起走进大门,不过一进门就会分道扬镳,各自朝着自己喜欢的区域走去:要知道,即便是在我仅有四五岁时,我就已经得到大人的许可,得以在图书馆内独自行动。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在借阅台重聚,一起等待柜台里的馆员将书里的借阅卡取出来,并用登记章盖上印戳—盖章的声音特别大,像是时间的巨拳在重重地捶击借阅卡:在那一行行属于他人和过去的、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下方,再印上一行歪歪扭扭的截止日期。

我们在图书馆待的时间,对我而言永远都不够长,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丰富了。我喜欢在一排排的书架边来回晃悠,一遍遍地扫视书脊,直到被什么东西一下子吸引住才会停下脚步。每次造访都十分梦幻,宛如过渡平滑又自然的幕间乐曲,每次造访都向我承诺:我离开时比抵达时更富有了。这和跟妈妈去商店完全不同,后者意味着我想要的东西和妈妈愿意给我买的东西之间的拉锯战,但是在图书馆里,我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在借阅登记完成之后,我喜欢待在车里,把所有借来的书摞到大腿上,感受它们坚实而温暖的重量,享受它们聚酯薄膜制的书套贴在腿上的触感。离开一个不用付钱就能拿到东西的地方实在令我兴奋,很快就能读到的新书也令我激动不已。

在回家的路上,我跟妈妈讨论如何规划阅读的先后次序,以及需要大概多久才能还书:我们都认为这种谈话是郑重而严肃的。直至图书到期、需要归还或者续借之前,我们都可以慢悠悠地度过这段迷人却又转瞬即逝的时光。对了,我们也一致认为,伯特伦·伍兹分馆里所有的馆员都很漂亮。我们常常会在回家路上花好几分钟时间来讨论她们的美貌,接下来,妈妈总是会说出同样的话: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任一职业来相伴终生的话,那她肯定会选择当一名图书馆馆员。接着,我们两个会在心里不约而同地感叹这将是件多么神奇的事,车里这时就会出现一段短暂的沉默。

当我长大了一些之后,通常会自己走去图书馆,尽可能地多带些书回家。当然,我偶尔还是会跟妈妈一起去,还会在路上感到同样的陶醉,仿佛我还是那个孩子。即便是在高中的后一年,我已经常常自己开车前往,我们仍会时不时结伴同行。一旦有妈妈在身边,这段旅程徐徐展开时的感觉就会跟小时候完全一样:同样的节奏,同样的间歇,同样的感触和幻想,完完全全一样,都是我们曾经多次遵循的那种完美且深沉的韵律。眼下这些日子里,当我再一次开始想起妈妈的时候—尽管她已经永远逝去了—我仍然很愿意想象我们两人坐在车里,一同前往伯特伦·伍兹分馆,在那里进行一次更为波澜壮阔的旅程。

......

刚搬来加州时,我儿子还在上一年级。他在学校的项作业,是要采访一个为这座城市工作的人。我建议找个垃圾收集工或者警察,但他说想采访图书馆馆员。我们刚来不久,对这座城市尚不了解,不得不去查询近的图书馆地址,结果查到的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斯蒂迪奥城分馆,离我们家大约一英里,正好跟伯特伦·伍兹分馆到我儿时的家差不多距离。

当我跟儿子去做采访时,被一种极为熟悉的感觉所淹没,那是对图书馆之旅的本能回忆:父母和孩子一起,行驶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我曾有过多次这样的出行,但现在身份已经完全改变,我自己成了带着孩子参加特别旅程的家长。我们把车停好,朝图书馆走去,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整栋建筑物洁白无瑕,看起来十分时髦,屋顶像戴着一顶薄荷绿色的蘑菇帽。从外面来看,它一点都不像由粗粝砖头建造而成的伯特伦·伍兹分馆,但真正进去后,熟悉感如同雷电一般袭来,让我有点喘不过气。

时间已经过了几十年,如今我身在三千英里之外,但我依然觉得自己被什么东西抬起,迅速飞回到那个无比精确的时间及地点,回到和妈妈一道走进图书馆的场景。什么都没有改变——同样的铅笔写在同样的纸上发出同样的沙沙声,中央区域的书桌那边传来刻意压低的私语声,运书的小车吱嘎作响,偶尔会听到书本掉落在桌上的闷响。伤痕累累的实木借阅台,像船只一样大的馆员办公桌,还有那块晃动的布告栏,上面同样贴满乱七八糟的通知。这种温柔、稳重的忙碌感觉,如同厨房里慢悠悠烧开的沸水,无论在哪座图书馆都一模一样。书架上的书,这自不必多说,也一样在增增减减。

我惊呆了。实际上,时间并非在图书馆停住了,而是时间本身仿佛就存在于此,收藏在此,以及在全世界所有的图书馆里—不仅仅只有我的时间和生命,还包括所有人类的时间。在图书馆里,时间确实是被拦截了—但它不只是被拦截,同时也被贮藏起来。图书馆是一方储存故事的蓄水池,同时也储存着每一个来找故事的人。在图书馆里,我们可以窥见永生;在图书馆里,我们得以永生。

作者简介:

苏珊·奥尔琳,从事非虚构写作数十年,自1992年起担任《纽约客》专职作家,同时为《Vogue》《滚石》《时尚先生》等知名媒体供稿,是美国最知名的纪实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兰花贼》《星期六之夜》等书,其中《兰花贼》被改编为电影《改编剧本》,获柏林银熊奖。

奥尔琳一度宣布封笔,不再写书,因偶然得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火灾事件,重拾对图书馆的回忆和情感,遂重新执笔,花费七年调查和创作出《亲爱的图书馆》。

作品简介:

《亲爱的图书馆》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也是一本了解图书馆的百科全书。在历史的灰烬中,跟随苏珊·奥尔琳的脚步,让我们走在静谧而丰富的书架间,走进有序空间背后的复杂体系,走向每一座隽永的图书馆——火可以烧毁书籍,但无法烧毁知识,更无法烧毁我们的记忆和好奇,我们的生命故事。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

作者:苏珊·奥尔琳

主播:丘禹舜

编辑:牛耘

校审:肖刚 黄淳 吴超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