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艺术学科建设 推动科技艺术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和支持日益趋大,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阐明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为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艺术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举世瞩目的2022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与艺术创意的结合盛开出令人惊艳的花朵。表演与图像的有机融合,具象的造型与抽象的图形叠映幻化,平面的图案与立体的形象穿插交融,都展现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各类创作作品与设计产品日益走向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从全球范围看,科技艺术已成为艺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地的科技院校纷纷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力度,并与艺术院校展开联合课题,艺术院校也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与艺术创意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新型人才。我国科技艺术方兴未艾,与世界处于同步发展的态势,现在需要把握机遇,加大力度推动科技艺术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为此建议:
1、加大对艺术院校科技艺术专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高等美术学府科技艺术学科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尽快形成立足前沿的教材和课程,促成国内更多院校开展科技艺术教育。
2、扩大科技艺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议在重点美术院校设立科技艺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领导实验课题,以此为平台推动教学和研究的开展。将科技艺术方向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吸引海外院校就读相关领域的硕博士毕业生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丰富学生学科背景,推动颠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
3、鼓励人才培养上的制度创新。推动艺术院校与科技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让科技院校的师生在直接参与科技艺术联合研创的过程中获得想象力洗礼,实现艺术思维对科技创新的反向激发。
4、促成各地科技馆的艺术化。我国各地的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措施已经较为成熟,近来其中大多数表现出融合艺术表现、增强互动性趣味性的强烈需求。建议鼓励各地科技馆转化为科技艺术馆,在准确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示科学之美和科技艺术融合的魅力,为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和艺术素质贡献力量。
培育新人,增强文化软实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剧协副主席 孟广禄
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后继有人。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断推动文明与文化去粗存精,向前发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贴近民心,为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思广益,发光发热。
一是培育新人,让文化薪火相传。总书记强调,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为此,我建议新时代下要格外重视青年文艺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为文艺事业补充新鲜血液,为发展增添动力与活力。
年轻人需要成长的土壤,更需要我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土壤里生根发芽,从而堪当大任。只有培育新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才能不断延续,代代传承。对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而言,要把桃李满天下作为毕生追求,自己个人在艺术上获得成功不是最关键的,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青年人才才是最大的成功。
二是推陈出新,增强文化软实力。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也是一代又一代人推陈出新、共同创造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文化只有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才能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文化的灵魂与意义不能丢失,因其塑造着我们民族的气质。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则是硬任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越大,在国际舞台也就会越来越受到瞩目。运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来提高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需要我们这代人的积极作为,更离不开后辈人的接续奋斗!
美育是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的系统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冯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在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的指示。2020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各地纷纷响应,在贯彻落实指示和文件精神上推出了很多有力举措,取得积极成果。但由于各地区社会基础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限制,在落实、执行指标方面还存在差距。
美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于以美养德、以德塑魂,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美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重点在学校。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积极创造条件,以宽松的教学、辅导和适度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好课堂知识之外,更多地走进文学殿堂、剧场影院、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在不增加“刚性”负担、增强兴趣基础上,对审美活动、对文学艺术,以及包括生活的衣食住行,一切美的艺术设计活动的兴趣爱好。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更不以学习掌握某类艺术专门知识、技能,并附带种种功利诉求为基本目标,而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真正学会在认知美的事物、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热情与爱好,藉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规范人的行为操守,达到化育人心的目的,培养具有一定审美水准、文化素养、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牢牢把握美育的正确方向,发挥其核心引领、辐射的作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完善测评考核机制、创新形式,用好多媒体和传播科技是主要任务。大学应做好美育专题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利指导实践。
其次,创造条件积极倡导、推进社会美育工作,利用厂矿企业、机关、军营、社区城镇平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环境的氛围建设,大力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场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群,都有接受有关审美教育、文化活动的机会,通过阅读、观摩、欣赏和学习相关知识,达到入眼入耳入心;参与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动手动脑、会心会意,真正达成以美养德、以德铸魂、化育人心的效用。
美育是一项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具有长期性、普泛性、教化性以及自为性特征的系统工程,提议以美育为任务,助力人人养成与美相关的文化兴趣爱好,进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
“较真”建言生态改善 持续发力活化“文物”
住深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 万捷
“我们这届政协委员的履职期比较特殊——这五年正值‘十三五’规划收官以及‘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够真正立足于企业实际、立足于行业实际、立足于社会实际的,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案,并通过全国政协这一平台得以被研究、采纳,让我们感到很有成就感。”住深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说。
万捷已经是全国政协十一、十二、十三届的“老委员”,也是履职十分勤勉的委员。自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万捷先后提交提案78件。翻开这些提案,记者发现,环保类的提案占了“半壁江山”,涉及大气污染防治、垃圾分类、地表水保护和环境法改进等方面。而这些提案里,既有生活、行业类的环保议题,也有从法治层面规范的内容,不少是锲而不舍一提再提,每年都继续跟进。而正是由于调研深入、敢于“较真”,万捷提出的不少建议都被采纳。如《关于切实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提案》,受到高度重视,在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督办选题协商会中,被列入推荐重点提案办理列表中;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中关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也被采纳,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年,我将继续关注环保问题,提交2项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提案,涉及完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和回收报告制度,以及从源头上利用循环替代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两个方面。”万捷说。
为文化行业健康发展发声,也是万捷的履职重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万捷提交文化艺术类提案32件,涉及规范文物与艺术品交易市场、健全文化保护机制、修订《著作权法》、构建艺术品鉴证体系、调整文物艺术品进境税率促进文物回流等方面,致力于推动文化艺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万捷重点关注和推动国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落地落实,包括如何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以及如何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2021年10月,雅昌参与制定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11项相关标准正式发布,涵盖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文化数据服务、文化体验设施、技术及装备、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技术等多个环节,这让万捷十分兴奋。
“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文化行业相关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文博数字化技术不断升级,沉浸式展览展示业态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公众走入传统文化的鉴赏、体验、学习和消费领域,国民审美素养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这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政协委员工作的价值。”万捷表示,数字化只是一个开端,数字化后面还有很多管理、开发、利用、传播、应用的工作,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共同推进。
万捷表示,他将带领雅昌在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对故宫、布达拉宫、国家博物馆、恭王府等多个文博机构提供数字化建设与转型升级服务,搭建智慧化场景、智能互动展示及虚实融合的沉浸交互艺术空间,满足文化艺术领域的数字化展示、传播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公众带来突破时空壁垒的元宇宙全息未来体验。
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 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
全国政协委员、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王文银
大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有利于积极宣传我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成就,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推动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在搭建平台、创设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
王文银认为,应由国家设置专门机构,建设文化交流基地,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民族风情、文化特点、重要节日开展文化展览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设立中华文化中心,打造文化发展论坛、文化产业博览会、创意文化产业展等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进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传播和影响。
与此同时,王文银认为,应当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即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民众的欣赏习惯和文化需求,培育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如“一带一路”文化之旅、“一带一路”特色文化展览等文化交流互鉴活动,让“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更深层次地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同时,要创新文化交流机制,增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内生动力。王文银建议,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团体、社团组织等,以市场运作为主要形式,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手段,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市场,加快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对接。
王文银还提出,应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开展“一带一路”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喜闻乐见中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青少年在手拉手、面对面交流中情相融、心相通。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撑。
普及冰雪运动 形成“北冰南展”大湾区样板
全国政协委员 朱鼎健
2022年北京冬奥会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人们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依然持续高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深圳的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聚焦如何助力冰雪运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他建议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普及发展冰雪运动,形成“北冰南展”的大湾区样板。
朱鼎健说,实施“北冰南展”战略,需要国家体育总局对不同区域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他建议把粤港澳大湾区设为“北冰南展”的试验区,如确定大湾区为指定冰雪项目的国家南方训练基地,指导支持国际、国家高级别赛事在大湾区举行,加强青少年人才梯队培养。同时,可设立“大湾区冰雪专项资金”,联合设立并运营湾区冰雪训练基地,联合开展冰雪项目专业研讨,邀请国际冰雪项目专家参会等,整体性提升大湾区冰雪运动的影响力。
“目前来看,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已经建成部分冰雪训练基地和场馆,其中也有专业的冰球气膜馆和有专业赛道的室内滑雪场。此外,包括冰球、花样滑冰在内的冰上运动是大湾区目前的优势项目。我们应当进一步充实专业训练场馆,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国际专业赛事,并将冰雪运动与全民健身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鼓励青少年人积极参与。”朱鼎健说。
近年来,全国居民参与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旅游的人数均呈增长趋势。大湾区拥有强大的消费力,因此朱鼎健建议跨区域加强冰雪运动交流活动,如邀请冬奥体育明星访问大湾区城市,在激发运动激情的同时激发爱国热情。他还建议开展多种“冰雪+”活动,如大湾区可以与北方城市联动举行“冰雪嘉年华”“冰雪旅游节”等,以“冰雪+运动+旅游”的模式普及冰雪文化,带动冰雪旅游消费。
内容:深圳特区报 中国文艺网 深圳晚报
文/周元春 许娇蛟 等
来源:文化见圳
大芬美术馆
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
唯一官方公众号
- E N D -
欢迎转发至您的朋友圈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