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的敲打声
惊醒了千年的岁月
錾(zàn)刻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
冰冷的金属在錾刻匠人的手中
展示着它们柔软生动的一面
在一次次的敲击中
为扁平无神的金属注入立体的灵魂
1
跨越千年的古老工艺
錾刻,《说文解字》载:“錾,小凿也。刻,镂(雕刻)也”,指先凿后镂,延伸为按照拟定图案,在金属器具之上使用相应小凿雕刻。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等文物标本可知,此项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而兴起的工艺,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
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十多道工艺程序,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己打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打制工件的金属板材,调制固定工件的专用胶料、配制焊药、摹绘图案。
錾刻工艺的核心是 "錾活"。操作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样的成套錾子,这些錾子都是自制的,是用工具钢或弹簧钢打制的,钢料过火后先锤打成长约10厘米、中间粗两头细的枣核形坯子,之后将其前端锤打、错磨出所需要的形状,再经焠火处理,并在油石上反复打磨、调试,使之合用。
最常用的錾子,根据錾头面积和形状分为拓錾、踩錾、豆粒錾等十多种。而另一些,则带有手艺人亲手设计刻画的花纹,有圆形、细纹、半月形等等,五花八门。每一件錾刻作品的个性,就从这些带有不同錾刻师手艺和审美的錾子中来。
2
一锤一錾
刻出百态人生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陈氏金属錾刻技艺,从清代开始创立,经过族人的百年传承,如今在业内享有一定的盛誉。传承人陈志忠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陈氏金属錾刻第四代传人自幼便跟随父辈,苦练技艺。
其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陈氏家族擅于将场景故事融入作品灵感,通过人与物的编排或人与自然场景的组合,形成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主题故事。
下面这幅令人惊叹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是他的代表之作。在长2.4米,厚度仅有2.5厘米的铜板上竟刻有87名神仙,他们神情各异,衣带飘扬,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每一个细节都出神入化,美不胜收。
随着时代的变化,陈志忠并未止步于此,他日夜苦研,将古老的手工技法运用到现代的加工程序中,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在他不懈努力下,2020年该项技艺被列入了深圳市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
3
錾刻人生,匠心传承
运用錾刻工艺打造的精美作品的背后,是一次次绘画的线条勾勒,是千万次对胎体的锤击搂打,是匠人“精细到骨子里”的一丝不苟,是钳工、锻工、板金、铸造、焊接等多种技术的代代传承,更是极致的艺术理想。
由于錾刻工艺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工艺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钳工、钣金、铸造、焊接等多种专业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且历史上錾刻工艺的传承,多是在小手工作坊中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的形式出现,现已经面临有些匠师欲传无人的境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造物理想和审美追求。千余载悠悠时光里,錾刻工艺永远是闪耀在中华传统工艺文化这片星辰大海里的一颗永恒不变的星星。尽管这颗星时而明亮时而黯淡,但是惠惠相信这项技艺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匠人为其续航,让它得以传承下去。
錾刻工艺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位“见证人”,其中的元素蕴含着千载华夏史,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焕发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要知道传承是艺术行业的根本,所以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承与创新中把錾刻工艺发扬光大,让它永葆生机活力,即使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 END -
来源 | 深圳广电《深圳非遗》
整理丨深圳艺文惠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图片中的小程序码
或点此进入“文博会+”
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