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谢谢你的14天。

谢谢你的14天。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图|讲述者提供深圳,一座志愿者之城,这个名片在疫情中,得到了最好的佐证。我们记录了几位参与今年深圳抗疫的志愿者的真实讲述——“封”不住的,是生活的热情轩姐福田街道志愿者“等这把打完。”……居民们热情回应下,这里的声音、气味都在无限放大

图 | 讲述者提供

深圳,一座志愿者之城,这个名片在疫情中,得到了最好的佐证。

3月以来,团市委通过“青春深圳”等平台在全社会发布最广泛的招募令,广大市民一呼百应纷纷加入抗疫队伍。据统计,截至目前共10万人次参与防疫志愿服务,总人数逾2.8万人,服务时长超过46万小时。

此外,团市委积极动员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抗疫号召,成立1391支青年突击队3.8万余人投入疫情防控主战场,把青春的风采书写在抗疫的一线。

志愿者、青年突击队……某种意义上,他们如同“空降兵”,作为城市最普通个体,参与着抗疫工作的多个环节,甚至深入风险系数最高的封管控区。他们的视角,除去个人经历,也成为了观察疫情下深圳的另一种方式。

我们记录了几位参与今年深圳抗疫的志愿者的真实讲述——

“封”不住的,是生活的热情

轩姐 福田街道志愿者

“等这把打完!”

“好的,那我们先去楼上采集信息,再下来。”

这是我扫楼时碰到的一个男孩,为了不“打扰”他玩游戏,我们关上了门,当下觉得既无奈又搞笑,但转念一想,被封控了还能玩得这么投入,这隔离生活过得应该不错。

我的志愿服务是在福田街道城中村扫楼,“五人一组,扫五栋”,每栋楼大约200人。敲门、要身份证、询问相关信息,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

图 | 讲述者提供

起初敲开门我有点说不出话,觉得问这些窥探到别人的隐私。

后来发现,我多虑了。楼栋里有些阿姨除了提供基本信息,连家里人干啥、工作如何,都会跟你讲。

“老大好动,调皮。”

“他爷爷前些年心梗去世的。”

……

居民们热情回应下,这里的声音、气味都在无限放大。锅铲碰撞声、飘出洋葱的香味,有家的感觉。

扫楼总体进行得很顺利。但有一家,门敲了很久才打开。

“会不会是红码?”“难道藏着可疑人员?”我心里开始紧张起来,厚实的防护面具下,明显感觉脸上有汗在流。

“什么人呢?”屋内传来一个老奶奶的声音,我缓了口气。老人开门后,只见两个小女孩牵着她的手,一个男孩在前。老人带了三个宝宝在家,难免警惕。

“快来,你们屋里坐。”看到的确是医护人员,她很热情地招呼我们。按照规定,我们要检查家里所有人的身份证,问到孩子父母,小女孩率先跑进房间,“我来找!”

没有找到大人的证件,老人准备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和儿媳都在深圳当外卖员,外头忙,一直没回”。

两个女孩还在房间翻箱倒柜,男孩在一旁嚷嚷,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这么晚了,他们的父母是不是还奔波在送餐路上呢。

直到离开,老人和孩子们都一直朝我们道谢。

对于报名做防疫志愿者这个事情,我开始是摇摆不定的:会不会有传染风险,家里还有婆婆在呢。

我第一时间把想法告诉了丈夫,他看透了我的心思,只是回了句“陪你一起”。为了不让我害怕,他请求和我分到一个组,但我们是分头敲门扫同栋楼。

工作结束回家的路上,也许是身体的疲惫在作祟,彼此保持了一段时间沉默。

丈夫先开了口:“城中村的房子好紧凑啊。”

是啊,在深圳生活,辛苦;被封控在家,影响了不少人正常生活,也辛苦。

但每回居民开门,窥见其中,独居的也好,一大家子挤在一起也罢,房间里有拆家的狗、活蹦乱跳的孩子们、门口鞋架上大小不一的鞋、还有茶几上的郁金香......

我想,“封”不住的,是城市的烟火气,是深圳人对生活的热情吧。

我和深圳的“连接”,从下沙开始

胖斯 下沙村居民志愿者

得到深圳全市公共交通停运的消息,我已经离开了广东。

我是一个旅居客,这两年走了100多个城市。因工作需要来到深圳,住在下沙村姐姐家。原本是打算25号就要去青海的,不料2月22日上下沙部分区域被列为管控区,区域内“不进不出”,我的计划完全被打乱。

最开始还能去外面广场打球、遛狗、吃甜品,“隔离”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直至3月1日,“管控区”升级为“封控区”,区域内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上门服务”。

当志愿者的想法,归功于我姐姐。她在封控当天就去当了义工,主要是协助扫楼,一直忙到很晚才回来,显得十分疲惫。她跟我分享了扫楼时让她大为震惊的一幕:一家两居室员工宿舍,里面全是上下铺,住了二十来人。

城中村本就楼栋密集,如果有些房间租客多,要做到“发放一日三餐,上门服务”,防疫人员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当姐姐提到“缺人”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既然已困在深圳,不如做点什么”。

我算是最早一批志愿者,主要工作是派发一日三餐,遇见的问题不少。人手不够、分派餐食效率低、名单人数和实际需求不匹配......局面一度出现混乱。

起初,我还是有点心累和丧气的,大家都很努力,但因为种种意外,还是引发了居民在消息群里抱怨不断。

出了问题就要解决,这方面确实要点赞深圳的应变能力和效率,听说社区人员提出问题立马召开紧急会议,调整方案。派发早餐时还状况百出,派发午饭时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到了晚上管理和秩序就基本走向正轨了。

越来越多的居民志愿者也加入了进来,特殊的经历让彼此结下情谊。

图 | 讲述者提供

这次疫情,就像促进邻里关系的催化剂。居民们一起当志愿者,封控在家互相帮助,在大城市里这样的“人情世故”,这样守望相助的感觉,实在难得。

有一次我需要擀面杖,在我们微信群一说,一堆人要给我送。以前不认识邻居,一次偶然我家狗溜到他家,互相聊下来便成了朋友,后边一做“水煮肉片”“小酥肉”这样的大菜,就会邀请我去吃饭……

图 | 讲述者提供

别人都说我生活得潇洒。如果没有疫情,我来到深圳,又离开,它不过又是我众多“中转站”之一。

但这次不一样,下沙第一次宣布解封,我到北站准备走,这些天认识的居民、用来送物资的蓝色小三轮车,都一一浮现脑海。

感觉与它共患难了,我和深圳的“连接”,就是这样开始的。

14天不回家,我感受到城市的善意在传递

Tan 全脱产封闭志愿者

把家里打扫了一遍,换好猫粮,给阳台上的花浇完水,看了看冰箱还有留给丈夫的食物,我拖着轻便行李箱出门集合。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因为疫情没来得及开学,想着自己还年轻,得尽份力吧。报名参加的志愿服务是全脱产14天,安排了统一的酒店住宿。来了后每天上午“扫楼”,协助做核酸,下午会对接居民需求。

图 | 讲述者提供

全脱产的日子,不能回家,每天干着重复的事,过得很快,也很慢。

来生理期时,整个人裹在防护服里,像蒸笼上的包子。整套衣服脱下来非常麻烦,穿上后想上厕所,就得忍。每天从防护服里出来,被汗泡发的双手全是褶皱,同事打趣:“这纹理太有质感了。”

留在这的第四天,我开始想家,尤其洗衣服时。住的地方没窗,深圳的气候像入了夏,每天白天扫楼会流很多汗。湿漉漉的衣服挂在厕所,只能晚上打开通风扇来换气。

但其实相比起来,我的不习惯不值一提。

因为了解到,有些志愿者住的只是临时搭建的板房,环境更差。

图 | 讲述者提供

对接居民需求,是一个繁琐的活。我们会重点关注考生、孕产妇、肾透析患者、慢性病用药需求病人、残疾人、独居老人、低保特困、半自理或无自理能力人员这类人群。

但实际上,很多人都会找上你,事无巨细。我们帮过一位患有肠炎的阿婆买药,也给不少打工人转运过文件、电脑……

庆幸的是,在对接和处理的过程中,大部分居民都会合理诉说自己的要求。

但是,偶尔也会遇到不讲理的人。

图 | 讲述者提供

不过来了这么久,收获更多的,是幸福和感动。

扫楼时看见某户门口墙上善意便签、小朋友做完核酸对“大白”说“谢谢”、帮助居民解决急事......我想深圳变好的途中,我们也是一束微光。

图 | 讲述者提供

3月15日那天是我的生日。

按照惯例,中午我会在房间休息。

“小谭快出来,好大一个惊喜!”睡梦中听见外面有人喊我名字。一个写着“抗疫小公主,生日快乐”的蛋糕突然就出现在我面前,突击队的姐妹们拥了上来。

一片祝福声中,得知蛋糕的来之不易。同事们在当天才知道我过生日,联系了十多家店,只有一家愿意接这样的“急单”。蛋糕完成后却没有骑手配送,最后它是乘坐深圳出租专车,赶到我面前的。

图 | 讲述者提供

在紧张的防疫工作中,我本觉得不需要(也没想过)生日蛋糕这种仪式感。

舌尖触碰到奶油的柔软,这些天的酸甜苦辣全融为一体,变成幸福与甜蜜。

这注定是一次特别的生日,也是我的成长:

我们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深圳全面清零。

备注: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平凡的人

为我们逆流而上

用行动默默的

支撑、鼓励着我们共同的城市

团团想

对志愿者、对青年突击队

对这些平凡的人……

说一声谢谢!

深圳

这座由两千多万人共同缔造的城市

也将由我们两千多万人

一起守护

成为“逆行者”,就是担使命、保安康

成为“守护者”,就是尽全力、供保障

如何申请成为深圳志愿者?

主要有四种渠道:

1.登录“志愿深圳”官网(https://v.sva.org.cn/);

2.微信上搜一搜“志愿深圳”,进入小程序,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手机号即可(详见下图);

3.关注公众号“青春深圳”,点击菜单栏“青年服务”进入“志愿深圳”小程序;

4.拨打电话(0755)86664486咨询注册。

END

编辑:张宇丹

核校:小花

来源:深圳微时光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