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30分钟
能做什么?
在12355
33年间
有个一致的答案
那便是
倾听每一个“他”的心声
付出每一份暖心的回应
▲12355热线咨询师值班照片
1989年
深圳团市委为青少年
开通了一条排解烦恼的热线
心理咨询师、律师、社会工作师
为每一个拨打热线的来访者
提供30分钟的公益咨询
30分钟的倾听和陪伴
这33年来
12355平台咨询师付出了
数以万计的“30分钟”
针对有需求的个案形成线下工单
开展持续的公益咨询服务
他们倾心守护这座青年之城
倾听每一个你的心声
愿你安心
“12355”是共青团开展青少年权益服务的公益短号码,团市委通过12355服务平台为青少年提供“7天×12小时”心理咨询等服务,年均通话量超过3万通。同时,团市委也依托各级心理服务平台打造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1+10+N”的资源联动模式,并开展“12355安心行动”助力疫情防控、“校园心灵驿站”建设、“家校社”联动服务体系,打造“12355家长讲堂”公益心理健康知识等品牌服务项目,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12355热线下设九个键,每个功能键提供不同的咨询服务,欢迎随时拨打。
● 咨询、预约热线:12355(24h)
同时,也可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
进行在线咨询⬇️
● 个案服务时间:
周一到周日9:00-12:00,
14:00-18:00,19:00-21:00
● 个案服务地点:
青年广场西厅一楼12355室
一通电话的作用不可小看
舒缓情绪、回答困惑
解决矛盾、安抚心灵
今天,一起走近他们的世界
故事里的12355
阿姨,我可以见见你吗?
来访者:黄同学
咨询师:李老师
疫情防控期间的一个晚上,李老师接到了小黄同学的电话。他是一名居家学习的高二学生,在网课期间感到焦虑。为了缓解压力,他上网搜索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是却被家里误会为不上进、不自觉。于是,小黄拨通了热线。
李老师在电话中细心聆听,并教小黄同学采用正念减压的方式来舒缓焦虑情绪。电话的最后,小黄同学说:“阿姨,和你聊天是我这段时间最舒服的时候。疫情结束后,我可以来见见你吗?”
李老师:“电话的最后,我听到黄同学的话,瞬间元气满满。我想,不止是我治愈了他,他也带给我力量。”
我的孩子不去上学了
有人能帮我劝劝吗?
来访者:李先生
咨询师:张老师
六月的晚上,张老师接到了李先生的电话,“现在回想起来,对李先生的印象还特别深刻,能感受到一个爸爸的无助,电话那头,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在哽咽,努力控制着情绪。”张老师一边回忆一边说道。
电话中,李先生提到女儿13岁,读初二,暑假的时候跟妈妈回老家,认识了一个女同学,迅速与她成为朋友。自此,女儿坚决不回去读书了,而且还离家出走。好不容易通过警察找到离家出走的女儿,警察帮忙劝解也不行,家里说什么话都不听。李先生说:“想到女儿不去念书了,我有种前途渺茫的感觉,有人能帮我劝劝吗?”
张老师耐心倾听了李先生的诉求,首先为李先生提供情绪疏导,让他的压抑情绪得以宣泄,肯定他作为父亲的不容易。在张老师的安抚下,李先生的情绪慢慢平复。
30分钟的公益咨询结束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家庭实际情况,帮助李先生建立和谐良性的亲子关系,张老师又继续为其开展了七次公益面询。期间,由李先生女儿牵扯出的问题学生多达6人,她们同时被网络陪酒的虚假信息所迷惑,出现了逃学、泡酒吧等行为。
在张老师和社工的帮助下,7名未成年人的家长均与孩子做了深度交流与沟通,亲子关系有了缓和与改善。
“一个来访者,最后搅动了七个问题家庭”,张老师谈起这个电话时,还记忆犹深:“我很高兴自己一直跟进这个来访者,避免了七个家庭遭受动荡。”
我让他怎样怎样做
他就是做不到
来访者:于先生
咨询师:赵老师
1月份,于先生拨通了12355,花了近十分钟表达自己对孩子的不满。起因是于先生夫妻俩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制定了一份学习计划,但是,孩子却始终不配合,不愿执行。于先生说:“我让他这样做,他就是做不到,实在是太气人了。”
耐心倾听完于先生的问题后,赵老师温和地提问:“听上去,您对初中课程内容还是比较擅长的嘛?”此语一出,于先生陷入了沉默。在交谈中,他坦诚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中考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赵老师稍作接纳并进一步解释:“您可以尝试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可以和学校老师沟通帮忙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
30分钟的沟通结束后,于先生感慨自己收获良多,之前总觉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现在才知道是自己不够理解孩子,并承诺会多听学校老师的建议,多倾听孩子。
赵老师:“其实,在一些中学生家长的子女教育咨询中,我常常听到父母不满意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但是,有的时候,父母适当认识自己能力的局限,尊重孩子的判断,相信孩子的行为是有原因的,问题有时候就迎刃而解了。”
可否双打,把孩子制服
来访者:吕女士
咨询师:钟老师
钟老师说前阵子接到一位吕女士电话,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夫妻二人与青春期的孩子闹得不可开交。“课不好好上,明明在上网,非要狡辩说在学习,永远在顶嘴。有时候气急了,拍他一两下,他就敢摔东西。”吕女士头疼不已,大倒苦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两人上班,很辛苦,真的没时间,想着能不能一起打孩子一顿,把他制服了?”
钟老师听完吕女士的困扰后,先为其做了心理解压和疏导,同时普及了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让吕女士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阶段容易冲动,大人需学习用恰当的方式和其相处。并且,钟老师回应了吕女士的问题:“如果父母双打,孩子会感受到家庭都是打击他的力量,万一开始反抗,打了父母,是要让他变成不孝顺父母的孩子吗?”
吕女士在这句反问中开始了反思,也意识到“打成共识”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多去理解孩子,和孩子做良性沟通。
钟老师:“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行为是有原因的。要把孩子当作孩子去看待,而不是遇到问题,就要孩子安静、闭嘴、听话。相反,父母要静下来,听一听孩子讲的话,理解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沟通。”
孩子说:“我希望回到小时候。”
来访者:林女士
咨询师:刘老师
去年8月31日,是即将开学的前一天,林女士拨通了热线,她的孩子正要进入四年级,但因曾遭遇校园霸凌,即使学校已经处理,孩子依然不愿意回到校园。林女士带孩子去到医院,被诊断得了抑郁症。
“我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不愿意逼孩子,但是也不能让她就这样休学。”最令林女士痛心的是,她的孩子本来活泼开朗,在学校一直过得很开心,但是在三年级,遭受到了同班同学的针对、言语挑衅,现在变得胆小、安静、容易受惊。林女士担心孩子的情况持续不好转,将来无法适应初中生活。
刘老师首先安抚了林女士焦虑的情绪,引导她分析女儿抑郁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建议其先不要强迫孩子必须返校,而是要在家多关注女儿的心理健康,以陪伴、倾听为主,多支持、鼓励女儿的积极行为。
为了更好地帮助林女士及其孩子恢复正常良性的生活,刘老师分别开始了面向孩子和父母的公益咨询。咨询中,孩子提出诉求:“我想回到小时候,一年级的时候,大家玩得特别好。”这句话,让刘老师感受到孩子对于良好同伴关系的渴求。刘老师与孩子共情,帮助孩子梳理和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要点,鼓励孩子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具备与身边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同时,在针对父母的咨询中,刘老师建议父母多鼓励和肯定孩子、接纳孩子、包容孩子。
在分别开展三次公益面询后,孩子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表示愿意回到学校,尝试交往新的朋友,家长的焦虑也得到了缓解。
刘老师:“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孩子的心中美好的角落越多,就越有勇气抵抗风雨的侵袭。”
我又相信爱情了
来访者:路同学
咨询师:姚老师
去年7月,姚老师接到了一个大学生的电话,她正被一个男生追求着,也在考虑是否要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但是近期,她眼中的神仙情侣分手了,她说:“我不再相信爱情了。”
在30分钟的公益咨询中,姚老师耐心倾听了女孩的困惑,从动物性、神性和人性来和她讲爱情三要素:吸引、亲密和责任。同时告诉她,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但也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事情。
电话的最后,女孩说:“我或许有点明白爱情了。但也想清楚了,先不谈恋爱,做好自己的事情。”
姚老师:“这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也是颇有成就感。在30分钟的对话中,我安抚了她低落的情绪,也赋予了她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亲密关系。我觉得这次的咨询对她的帮助应该是比较大的。”
END
编辑:李漫
核校:小花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