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别不当回事!脂肪肝不是胖子的“专利”

别不当回事!脂肪肝不是胖子的“专利”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就这样颓靡了一个月,当年假结束时,Gary的腹肌变成了一块,脖子粗了一圈,体脂秤显示Gary脂肪率偏高时....Gary去医院一检查 轻度脂肪肝。脂肪肝,顾名思义,就是肝脏里的脂肪太多了。患者多数为妊娠期妇女和肝病患者

在过去的几年里,Gary一直是朋友圈里的身材管理大师。

直到几个月前,Gary失恋了。他把积攒的调休和年假一次性全休了,每天就是葛优瘫在柔软的沙发上,化悲愤为食欲,碳酸饮料里二氧化碳入喉时的刺激、薯片里的油脂带来的多巴胺分泌、被酒精麻痹的神经,似乎让他短暂忘记了失恋的悲痛。

不仅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他和过去的悲欢也不能相通了。

“每一个人都有失恋的时候,而我每一次失恋,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跑步可以将你身体里面的水分蒸发掉,而让我不那么容易流泪。”昏暗的房间里一遍遍地播放《重庆森林》,这是女友最喜欢的电影。现在看起来每句台词仿佛都是对他说的。

就这样颓靡了一个月,当年假结束时,Gary的腹肌变成了一块,脖子粗了一圈,体脂秤显示Gary脂肪率偏高时....Gary去医院一检查:轻度脂肪肝!!

脂肪肝,顾名思义,就是肝脏里的脂肪太多了。

肝脏就是我们体内代谢脂肪的总工厂,平时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在肝脏里会被合成为脂肪,然后被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储存起来,等到我们需要脂肪分解能量时,栽脂蛋白就会把各个部位的脂肪,拉回肝脏,分解供能。

如果你总是保持大吃大喝的状态,导致你的肝脏内合成的脂肪暴增,栽脂蛋白来不及运出去,肝脏内的脂肪堆积过多,除了变胖,这个时候还容易形成脂肪肝

任何脂肪肝如不予重视,不采取干预措施,都有可能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和并发肝癌

酗酒的人、肥胖的人、营养过剩的人、营养不良的人、活动过少的中老年人最容易被脂肪肝“盯上”,还有如患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药物中毒、化学物质中毒、孕妇及某些家族性代谢性疾病均可导致脂肪肝。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有隐疾时很难察觉,等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到肝硬化的阶段了。所以,前期发现异常一定要重视。

如果要确定是否是脂肪肝,可通过拍CT或做B超查看。

拥有以下五种特征

都是脂肪肝的重要征兆

脖子粗

特别是腮腺肿大,即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肿大,这是酒精型肝炎的主要症状之一。

腹围大

即腰粗,有“将军肚”“啤酒肚”,体质偏胖。

肝掌

在大拇指和小指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片状充血,或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变成苍白色。这种与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称为肝掌。

酒糟鼻

专业术语叫毛细血管扩张,这也是饮酒过度的表现之一。

蜘蛛痣

又称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动脉性蜘蛛痣,形态似蜘蛛,痣体旁有放射状排列的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面、颈和手部多见。患者多数为妊娠期妇女和肝病患者。

误区一:

脂肪肝是胖人的专利,不会光顾瘦人

肥胖人群有患脂肪肝的可能,但肥胖只是得脂肪肝的风险因素之一。出现脂肪肝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胰岛素抵抗、遗传代谢等。

还有一些“瘦子”内脏脂肪沉积过多,也会出现脂肪肝。特别是消瘦的人或短期内快速减肥的人,会出现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影响肝脏代谢脂肪,也会发生脂肪肝。

误区二:

吃素就不会患脂肪肝

有的人选择吃素,但素食的营养成分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不能满足身体机能的需要,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大量游离脂肪释放到血液中,超过脂蛋白运输能力而沉淀在肝脏中,从而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可见,均衡饮食非常重要。

来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肝病专科门诊

我们为你提供专业减重方案

全程为您减重科学护航

还您健康身体、曼妙身材!

得了脂肪肝

日常生活该如何调整?

科学饮食、热量控制

建议每日减少 2090-4180 kJ(500-1 000 kcal)能量饮食,采用低能量的平衡饮食,也可采用限能量代餐或间隙性断食疗法

饮食结构

建议膳食定量,宜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不用或减少含糖饮料,减少饱和脂肪(动物脂肪和棕榈油等)和反式脂肪(油炸食品)的摄入,限制含糖饮料、糕点和深加工精致食品,增加膳食纤维(豆类、全谷物类、蔬菜和水果等)含量。

一日三餐定时适量,严格控制晚餐的热量和晚餐后进食行为。

酒精与茶

脂肪肝患者应戒酒或避免过量饮酒。多饮咖啡和茶可能有助于脂肪性肝炎患者康复。

科学运动,逆转脂肪性肝纤维化

避免久坐少动,建议根据患者兴趣并以能够坚持为原则选择体育锻炼方式,以增加骨骼肌质量和防治肌少症。

例如:每天坚持中等量有氧运动30min,每周5次,或者每天高强度有氧运动20min,每周3次,同时做8-10组阻抗训练,每周2次。

有的。

但是不建议每位前来减重的脂肪肝患者初始使用,建议经过医生专业评估指导科学饮食及运动控制的前提下,改变生活方式6个月至1年后体重下降仍然小于5-10%的患者才能考虑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作 者:感染性疾病科 刘真真

编 辑: 宣 传 科 廖静文

责 编: 宣 传 科 曾银娟

审 核:感染性疾病科 姜春梅

-END-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微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