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作为公共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
大鹏新区目前有18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节庆品牌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宣传展示,积极探索非遗长效保护路径,利用传统文化讲好“大鹏故事”。大鹏文旅通特推出《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大鹏非遗魅力!本系列推文一共18期,每周推出一期。
2007年,“疍民过年习俗(舞草龙)”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跟着非遗游大鹏》系列宣传推文第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被大家称为“沙滩快闪SHOW”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疍民过年习俗(舞草龙)。
说起节庆中庆典仪式,你或许听说过威震陕北的龙灯舞,见识过华丽的江南绸龙舞,甚至参与过古老的西南竹龙舞。但你见过只有一天生命的“龙”吗?
WOW
来深圳大鹏南澳,就能揭开这条只在大年初二闪现的“龙”的面纱。
让我们跟着非遗宣传MV
来了解一下
只有一天生命的“龙”
刘伯良 摄
正月初二舞草龙是南澳雷打不动的传统习俗。渔民将在山上割来的剑草扎成龙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举龙起舞,舞毕将草龙燃毁,将灰烬投于海中。
陈锦辉 摄
舞草龙中,引领龙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必须要技术娴熟的师傅才能担此重任。人们都相信,龙头挥舞得气势十足,才能带动龙身龙尾协调配合。
南澳 。
舞草龙
舞草龙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师傅们不但要猛用劲儿,更要巧用劲儿,通力合作,才能把草龙舞好。
“一天龙”的前世今生
“
南澳渔民大年初二舞草龙起源于明代,又称“舞火龙”,距今至少两百多年历史,《宝安县志》记载,“渔民对海具有一种既亲切又惧怕的心理,故在出海前要到附近的神庙祭祀后,才扬帆出海;每只渔船都安置海神位,若遇风险便点烛、烧香、祈祷。”相传古时候海上龙飓风肆虐,无数渔民葬身海底,最终,妈祖显灵托梦给南澳人,说每年在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龙的方式可以压制龙飓风,以保风调雨顺。于是渔民们便每逢大年初二就上山割来剑草,扎成龙状,一边舞动草龙,一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朝海祭拜,直至送龙归海。
“
南澳“沙滩快闪SHOW”——舞草龙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制作到舞完焚化,只需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俗称“一天龙”。大年初二一大早,港湾里青壮年渔民不再出海打鱼,也不探亲访友,到山上收割“剑草”,全天做好晚上舞火龙的准备。南澳草龙节数达 33节,由33人舞,意指“生生猛猛”。
“
整条草龙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组成。最难扎的要算龙头了,需提前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舌使用竹壳片;然后在龙头四周扎上密匝匝的草,再配上红红绿绿的一堆饰物,使龙眼、龙须、龙角、龙鳞活灵活现。当天黑下来时,舞龙开始。草龙队来到天后庙门口,在龙头前方摆上香案,点燃香烛,朝向大海拜祭。拜毕,进行点睛仪式,与此同时,舞龙队员一起点燃香火,密集插在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上。随着一声:“起舞啰!”两套大锣鼓敲起,鼓声震天,鞭炮齐鸣,一溜长的火龙,
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数千群众聚集着一条长街,龙舞之处,鞭炮礼花冲天,春节气氛十分热闹,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
根据舞草龙
编排的少儿舞蹈被评为
2020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
十大精品项目
让我们通过一小段视频
看看小朋友们的表演吧
该舞蹈被邀请到广东电视台录制播放
看完视频是不是更加
想要去一睹芳容了
TIPS
1.过去传统南澳草龙的眼睛会用一大把香火捆扎装点,如今则使用两只强光大手电,并在舞龙队举行点睛仪式后,方能点亮草龙双眼。
2.公交车:乘坐E11路到南澳月亮湾站,再步行五分钟到大鹏新区南澳文体中心。自驾车:定位“大鹏新区南澳文体中心”
南澳舞草龙仪式会在每年的正月初二举行,但受不可控因素影响具体日期可关注“大鹏文旅通”等微信号,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3.舞草龙的展览地点:南澳文体中心三楼非遗展览馆。
开放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2:00~5:30
(受疫情影响具体开放日期另行通知)
草龙舞队路线图
视频&图片素材 | 深圳新闻网
编辑 | 张 可
校对 | 王钰洁
审核 | 孙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