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往年的时候,每当到了春天
莲花山上空都会出现
风筝漫天飞舞的场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
如今风筝造型和纹饰越来越多样化
那么你知道以前的风筝是怎么样的吗?
下面就跟着小编
一起去看看它最初的样子
01
风筝,北方谓鸢,南方称为鹞,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竹子和木条制成的,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制作了一只木鸢,这个木制的鸟禽状飞行器,在天上仅飞了一日,后来,鲁班削竹木做成鹊,飞了三日不落,木鸢和木鹊,皆可视为风筝的前身。
到了汉代,随着造纸术发明并普及后,才逐渐开始用纸质代替,加上其外形似鸟,故此被称为“纸鸢”。后来,古人对风筝进行改造,按上竹哨或弓弦,然后“使风入,作声如筝”,造型和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化,最终才以“风筝”取代了“纸鸢”。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此外,在明代,还会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不仅市井小儿、布衣平民喜爱,甚至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也乐此不疲。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风筝之美,可以看作纹样之美的再现,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纹样。
02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罗湖区非遗“于氏风筝”代表性传承人——于灏。“于氏风筝”传自于灏的爷爷于清波,于清波则是跟着父辈们在山东学的艺。
“中国风筝分布非常广泛,从高原到平原再到沿海,到处散发着风筝的魅力。”于灏介绍说,目前风筝在全国大致分四大流派:北京、天津、潍坊、南通。京津是传统的风筝,多按曹氏风筝谱来做,以做工精巧著名,多为硬翅风筝,又叫沙燕风筝,以燕子为主;南通风筝以板状加哨子为特色,飞起来时会发出响声;山东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风筝主要有串式、硬翅式和板子等形式,其中以龙头蜈蚣最为突出。
“放飞只是入门的第一步,要聚焦到制作中来,风筝才有灵魂。”于灏说,做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技法,“拿扎风筝来说,要掌握平衡对称。比如,北方多烈风,风筝骨架比较多,为的是防止被吹烂;南方风弱,湿度大,风筝就要做得很轻。风筝做好后,还要试飞调整,做得好的会让风筝受风,也得会让风筝卸风(通过调整风筝平面与地面夹角实现),防止风筝被吹破。”
常人眼中的风筝,不过是一种游戏或竞技,但在于灏的心目中,这可是一家四代的“传家宝”,他不仅是一个风筝文化传承者,更是现实版“追风筝的人”。风筝是表现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美好愿望的载体,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它将中国的经、史、子、集中的文化,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勾画出了大众通过放飞风筝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03
会放风筝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会做传统专业风筝的却少之又少。于灏说,做风筝要掌握“体轻、平衡、风道”,还要有工笔绘画基础,放飞要结合天气、气压、风向等。所以,风筝综合了数学、物理、艺术、地理、体育等学科知识,想要很好掌握并不简单。更多时候,于灏把做风筝当做静心修养,因为做风筝是细致活,刻竹签,烤弯,扎起,绘画等,都要慢功夫,“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沉浸于风筝让人快乐。”
于灏表示,深圳有全国最美的放飞场地——大梅沙,希望能成为风筝传承和创新领航城市。经十多年的风筝运动推广,深圳也引进了更独特的风筝类别,如3D软体风筝、运动风筝、夜光风筝、海上冲浪风筝、室内无风风筝、风动装置等。此外,于灏作为现任深圳市风筝协会长,也是创会发起人之一,经年累月研究、传播风筝艺术,并找到一个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最佳途径。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人们世代相传的风行艺术在此悠远流长,中国风筝史在世界风筝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希望有一天,在深圳的国际风筝赛场上,也能出现‘漫天飞舞风筝’的场景。让更多人喜欢风筝运动,让这项古老传统技艺拥有更广阔的舞台。”于灏说。
- END -
来源 | 深圳广电《深圳非遗》、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图书馆、读创文化广场
整理丨深圳艺文惠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图片中的小程序码
或点此进入“文博会+”
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