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十六载,
爱心播撒遍神州。
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被列为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之一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第30次吹响出征号角。
阳春三月,第30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贵州遵义的山区学校,开启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
第30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共招募了5名大学生志愿者。本月初,他们已奔赴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分别前往流渡镇中心小学、白石小学、林关完小、古龙坝小学和村台小学等5所乡村小学,支教助学。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此次主要招募遵义本地志愿者,一是免去了人员跨省跨地区流动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二是他们更熟悉本地情况,也有利于开展工作。”深圳市关爱办工作人员孙影告诉记者。作为曾经的支教志愿者,孙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后一直在市关爱办负责执行这个爱心项目,也充分体现了“募师支教”这场感动深圳、感动中国的爱心接力的深远意义。
据介绍,此批支教助学活动的主要资助人是深圳市喜登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忠。陈志忠是一位香港企业家,近年来在内地多个城市投资兴业。
“我受到了‘募师支教’行动发起人许凌峰的感染,与这个爱心活动结缘五六年了。”陈志忠告诉记者,知识能够改变人的思想、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对于山区的孩子们来说,能够给他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就能让他们早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陈志忠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到自己曾资助过的学校去看看,亲眼看看这些好学的山区孩子。
作为全国首创民间出资招募志愿者扶贫支教的一种创新模式,“募师支教”行动自2006年2月首次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30届,先后招募了2000多名支教志愿者,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80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逾30万人。
经过16年的探索与实践,由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商报、许凌峰“募师支教爱心联盟”等主办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已成为深圳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一个具体行动,成为闻名全国的公益慈善品牌。
他们是爱心使者,
用行动点亮山区孩子的未来
两度参与支教行动的90后志愿者陈洪伟说,深圳用16年的坚持和行动践行“大爱无疆”,最令他感动,吸引他义无反顾地加入支教行动。
“到大山深处,做传播知识的使者,传递爱心的使者!”陈洪伟的一番话,代表了新一批支教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00后”志愿者边支教边充电
从最初的“70后”“80后”,现在志愿者以“90后”为绝对主力。
在第30批支教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刁文秋,是位“00后”。毕业于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刁文秋,曾经在贵阳打拼过一段时间,但生于正安、长于正安的她还是想回到家乡。于是,她参加了“募师支教”行动,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重返正安,成为了古龙坝小学的支教老师。
▲志愿者刁文秋在古龙坝小学支教
古龙坝小学位于流渡镇古城村,地无三尺平,土地贫瘠,劳动力流失严重。古龙坝小学包括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总共只有110多名学生,其中70%都是留守儿童。
21岁的刁文秋承担起一年级数学、四及六年级英语的教学工作。因为年轻,她拥有了先天优势——跟学生们“聊得来”,课余时间常常跟学生们打羽毛球、乒乓球和篮球;也因为年轻,她也有着“劣势”,跟学生们的爷爷奶奶没什么话题。为了克服这个“劣势”,刁文秋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每周或者每两周都要到学生家里家访,一是向孩子的家长反映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二是了解一下孩子们在家的表现情况。“尽管爷爷奶奶比较宠溺孩子,但他们都很朴实,都很听老师的话,所以我每次去家访,家长和学生们都很欢迎。”
“孩子们天生的求知欲和纯粹的小美好都在感动着我,也在激励着我,我已经决定要以教师作为我的长期职业。”刁文秋说,自己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教班,每天放学后在宿舍里上网课,希望也能不断提升自己。
从这里毕业又回到这里支教
志愿者吴娜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既是林关小学2011届毕业生,也是此次“募师支教”行动派往林关小学的支教老师。这其中有一个“爱的循环”的故事。
▲志愿者吴娜在林关小学支教
吴娜从小是个内向而敏感的孩子,上课时不敢说话也不敢回答问题。五年级时,吴娜班上来了一位年轻的支教老师,尽管只教了吴娜一个学期,却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转变。“老师姓张,大学刚毕业,当时教我们数学,他普通话很标准,也很懂得循循善诱,把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吴娜说,张老师会鼓励我们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课下,张老师还是一位大哥哥,跟同学们谈心聊天,大家都很喜欢他。
慢慢地,吴娜变得“勇敢”了,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各科成绩也越来越好。
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后,吴娜又回到了自己学业起步的地方,成为了“募师支教”行动的志愿者。“这里的教学环境已经跟我小时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学校新建了教师宿舍楼、学生餐厅,还捐赠了乐器和其他教学用品;学生每年也能收到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和文具。”吴娜很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尽可能使用普通话,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加上吴娜很喜欢练字,在她的带动下,她担任班主任的二年级学生们都积极练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志愿者陈芳在为学生上课
志愿者陈芳,也从大学就开始有了“支教梦”。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就读大一时,就有很多师兄师姐前往西藏、新疆支教,“当时我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前往,还觉得有些遗憾,这次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家门口完成自己的‘支教梦’,真的很幸运!”目前,仍是大四学生的陈芳,将“募师支教”作为自己的毕业实习实践活动。
“募师支教”点亮山区孩子的未来
▲志愿者肖果果在村台小学支教
第30批志愿者中也有两名男性,分别是在村台小学支教的肖果果和在白石小学支教的陈洪伟,两人都是师范专业毕业,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并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为改变家乡教育现状尽一份绵薄之力。
▲志愿者陈洪伟在白石小学支教
今年29岁的陈洪伟是这批志愿者中的大哥哥。此前,他已有过两年的支教经历,这次再次响应号召,成为一名志愿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认同“募师支教”行动的理念。他表示,“募师支教”是深圳这座爱心之城的创举,也源源不断地彰显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城市拥有了最温暖的亮色。“16年来,深圳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大爱无疆,深圳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点亮了许多山区孩子的未来。”
内容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李红 张妍
编辑:钟汝芳 刘东博
校审:肖刚 黄淳 吴超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