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90后”亚残冠军楼陈泉:互联网上铺“盲道” 让视障者无障碍通行
2022-05-16 16:20
来源: 央广网
人工智能朗读:

【奋斗者 正青春】“90后”亚残冠军楼陈泉:互联网上铺“盲道” 让视障者无障碍通行

央广网宁波5月16日消息(记者 刘欣莹 通讯员 裘保莉 陈亮)15平方米的房间里,靠墙的桌上放着电脑、键盘、鼠标以及音响。32岁的楼陈泉正坐在桌前,听着语速45%的语音读屏,手指灵活地在键盘上敲打着,眼前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一串串代码。“我现在做的是阿里云盘的无障碍优化,完成后,可以实现视力障碍人群跟‘明眼人’一样正常浏览网页。”

楼陈泉是宁波市海曙区残疾人运动员,曾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摘得金牌。如今他作为网络工程师,受聘担任国内外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无障碍顾问,为一些应用软件的个人开发者提供无障碍策划,同时还对许多国外软件进行中文翻译。

楼陈泉长得白白净净,有一双大眼睛。初见他的人很难想象,这个帅气大男孩居然视力一级残疾。1990年10月,楼陈泉出生在姚江之畔,父母都是普通工人。5岁那年,楼陈泉不幸患上了青光眼,从此,他的世界只剩下一些模模糊糊的光影。

2005年早春,为了物色残疾人运动员,海曙区高桥镇残联干部严锡佩一路走访来到了大西坝村。他仔细大量了楼陈泉后,点着头说:“身材高挑,四肢修长,是个好苗子!”当被问到游泳水平时,楼陈泉腼腆答道:“我在姚江游,能游到江对岸。”就这样,楼陈泉开始了自己的体育生涯。

在楼陈泉的家中,藏着满满两麻袋的奖牌,还有厚厚一叠荣誉证书。从2010年到2019年,他代表浙江省残疾人游泳队出征上百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在广州2010年亚残运会游泳比赛男子S11级100米蝶泳决赛中,他以1分07秒04的成绩夺得冠军,拿下该届亚残运会的宁波首金。

而楼陈泉与IT业的“初见”,是在2012年,当时,他买了部苹果手机。“最开始我接触的时候,苹果版的微信问题非常多。”楼陈泉说了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在微信聊天页面,消息收到后却不知道对方是谁,很多语音无法正常播放,包括对消息的操作、消息类型的朗读等。

这些对视障者极不友好的应用障碍,让楼陈泉内心产生了“冲动”,他尝试着与开发者沟通,一边询问一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时间一长,他从中学到了很多IT知识,也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训练之余,他把时间都花在了学习IT技术上。2019年9月,当他告别体坛时,除了积攒下上百枚游泳奖牌,还拥有全国计算机高级工程师和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文凭两份证书。

“退役后该怎么走,我脑海里想到的就是从事IT业。”楼陈泉说,兴趣是首位,同时他想让更多视障者“拥抱”互联网,“因为很多开发者在写软件时,并没有考虑到做无障碍优化。我想让他们认识到我们这一群体的存在,知道原来这个产品是有像我这种看不到的人在使用的。”

从2017年至今,楼陈泉已向微信公司提出六七百条无障碍方面的建议,其中95%以上得到完善。如以前视障者刷朋友圈,包括文字、头像、评论等,手指至少要在屏幕上滑动10至13下,如今只需手指下滑,就可语音完整播放;以前要操作一条消息,特别麻烦,如今只需在这条消息上一根手指直接下滑,就能听到复制、转发、收藏、删除、应用……此外,楼陈泉还参与开发设计了Sullivan Plus、鱼鱼读频、声之梦阅读器等。

“我觉得互联网的发展,尤其对我们盲人来说,实际上是一次革命。无论工作,还是娱乐、社交,借助屏幕阅读器,我们在互联网上所表现出来的跟健全人没有任何区别。可以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让我们从真正意义上平等参与到了社会当中,而不是被抛弃。”楼陈泉说,“我想在互联网上铺好‘盲道’,帮助盲人无障碍通行,奔向更多的可能。”

新闻多一点

今年5月15日是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

目前,海曙区有持证残疾人18372名。近年来,海曙通过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制度,推动以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等模式多管齐下的残疾人就业增收格局,全区共有399家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1632名残疾人通过该模式实现就业;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20家,安置残疾人近300名。

对灵活就业创业的残疾人,海曙提供三类扶持政策:对自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残疾人给予每月300元补贴,减轻缴纳社保的负担;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提供每年最高2万元的创业补贴,最多可享受三年;同时残疾人可享受人社部门的贷款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

围绕心智障碍人员托养、家属“松绑”、增加收入等难题,海曙建设了21个“残疾人之家”,在质量和数量上走在全市前列。卓远愈养中心作为全国首家无烟化管理机构、省首批五星级机构,实现了“康养一体”;白云、西门、鼓楼、望春等城区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对接社会资源,结合社区治理、辅助性就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将服务半径延伸至社区和残疾家庭;集士港、石碶、古林、横街等地的机构将“残疾人之家”与工疗企业结合,为160余名托养学员缴纳社保和发放工资,带动特殊群体实现共同富裕。

同时,海曙在南塘老街和周江岸路公益一条街建立2处“灿益工坊”残疾人文创就业和销售场所,针对原先残疾人个体从业者文创产品附加值低、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等痛点,从市场终端入手创立适合残疾人的产品体系,并努力做到产品标准化、量产化。培育了江厦“听障布艺达人”李勤、古林“东爸手作”父子木雕等匠人品牌,实现残疾人自我价值和创业赢收的梦想。

[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