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展现给全世界的是一个风清气正的香港,一个活力四射的香港,一个民生持续改善的香港。
2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香港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经受住了“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完善选举制度,实施香港国安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正本清源
落实“爱国者治港”
“1416票!”5月8日,备受关注的香港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进行投票,李家超高票当选行政长官人选。
在1461名选举委员会委员中,共有1428人投票,投票率为97.74%;1416张支持票,得票率高达99%。创下新高的投票率和支持率显示出香港社会对新选制的支持,对良政善治的期待。
这是继2021年9月选举委员会选举、2021年12月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之后的新选举制度下的第三场重要选举。3场重要选举的圆满举行,标志着新选制在香港全面落实。
“爱国者治港”是新选制最鲜明的特征。新选制设立资格审查委员会,对选委会委员、立法会议员、行政长官参选人进行资格审查。香港国安委也向资格审查委员会提出意见。把关、选举和监督一揽子制度设计,杜绝了反中乱港分子混入管治架构的可能。
“我了解‘港漂’一族”“我为青年发声”“我关注工友福利”……这是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中各阶层参选人的自我宣示。新选制具有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公平竞争性,也改变了相互攻讦抹黑的不良风气,参选者之间比政纲、比能力、比贡献,令人耳目一新。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主席卢伟国见证了几年来的高低起伏和一系列重大变化。他感慨道:“犹幸中央审时度势,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举制度先后实施,‘爱国者治港’原则得以全面贯彻,实现了由乱及治的转变,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奠定更稳固的基础。”
香港自回归后,在法治方面的国际排名也保持稳步上升。根据世界银行集团的评比,香港的法治指标在1996年只有69.85分。回归后,在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及香港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的法治指标于2000年上升至74.75分,而且自2003年起一直维持在90分以上。最新评比结果显示,香港在2020年取得91.83分。
融入大局
竞争力稳步提升
“令我至今记忆犹深的,是当时广大香港市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1997年7月1日起床,到楼下去买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份早餐,用什么钞票?人民币还是港币?”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场景印象深刻。
显而易见,当时的人们对“一国两制”的丰富意涵以及将带给香港的巨大赋能是缺乏充分想象力的。
25年过去,港币保持自由流通,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全球75%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在香港处理,2021年香港平均每天的人民币实时支付结算成交量为15226亿元。
自行发行货币、自由贸易政策、单独关税地区、自由港地位……受益于“一国两制”制度安排,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持续巩固提升。
2021年2月,香港与东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及投资协议全面生效,至此香港累计与20个经济体签订自贸协定,与31个海外经济体签订22份投资协议。香港的商品贸易总额从1997年的30710亿港元增至2021年的102684亿港元,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贸易中心。
1997年至2021年,香港人均GDP从19.20万港元增至38.71万港元;港交所上市公司从619家增至现在的2500多家,日均交易额从150亿港元增至1667亿港元;2021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数目超过9000家。
香港的发展始终与祖国命运相连,始终靠的是香港同胞的不懈奋斗。
资料显示,1979年香港产品对内地出口额6.03亿港元,至1984年猛增至122.83亿港元;1978年,香港的银行只有74家,到1984年香港银行及分支机构增至1547家,初步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雏形。香港各个行业产业的腾飞时段都集中在内地开启改革开放之时。
“作为在港中资企业,我们深知祖国始终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最坚实的后盾。”华润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首席战略官李浩然表示,“实践充分证明,香港是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在国家改革开放及参与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内地全面深化改革,香港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李浩然认为,“‘十四五’规划围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一系列举措,香港大有可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是其中重要一环,也是未来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南沙、前海、北部都会区,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正呈现“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
这让众多投资者备受鼓舞。“作为坚定的长期投资者,我们以长远的信心,持续加大投入,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注入更多力量。”太古(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张卓平表示,“随着中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太古将助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6月14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放网上售票,香港市民踊跃购票,当日就售出4万多张。故宫文化博物馆是香港的重大文创项目,将于今年7月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香港构筑新优势的一部分。新的定位还包括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这是国家赋予香港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下新的使命和机遇。”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表示,“回归25周年,我们正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期待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世界欣赏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中国香港。”
攻坚克难
破解深层次难题
6月19日,国务院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26名主要官员,标志着第六届特区政府管治团队正式组成。与往届相比,新一届政府班子架构由“三司十三局”变为“三司十五局”,增设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原来的运输及房屋局分拆为运输及物流局、房屋局。同时,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设立1名副司长。
这是香港特区因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做出的积极变革,行政架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管治效能。广大市民强烈期盼新一届特区政府集中精力解决经济民生难题。
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24.5万个家庭在轮候居住公屋。截至2022年3月底,在过去12个月获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6.1年。香港大型发展项目一般流程需要流转14个部门,一个楼宇从规划到建成的时间是10年以上。
除此之外,香港还面临着产业单一、青少年向上流动难、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科创动力不足等待破解难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关系到香港长期的繁荣稳定。香港的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仅为1%,导致了就业不足;而青年失业率的高企增加了向上流动的困难,增加了贫困人口基数;科创产业也由于制造业式微降低了转化率,又压缩了青年的发挥空间。
“香港正在步入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期待特区政府以民为本、聚焦发展,配合国家所需,发挥自身所长,把握住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各项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更大的成功。”卢伟国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解决这些深层次民生经济问题迎来了最好的时间窗口。
新选制下,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实现良性互动,管治团队摆脱了政治争拗,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来。
今年4月,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在2020至2021年度立法会年报序言中表示,立法会在2020至2021年度有效处理积压多时的大量议程项目,破纪录地通过了46项政府法案,比过去几届每个立法年度多出一倍以上。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的财务建议数目是整届立法会之冠,达120项,获批准的项目涉及拨款总额约3278亿港元。
新一届选委会、立法会和特区政府管治团队的组成人员覆盖面广,一大批具有担当精神和专业知识的人士加入进来,让市民看到了高效率施政的希望。李家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上任后会研究设立‘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及‘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这两个组都会由司长级官员负责。特别是‘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我要求他们在第六届特区政府上任100天内就交出第一份报告,提出加快房屋供应的意见建议。”
“同留在海港,同聚焦于前方,在这机遇面前,希望面前,好好地锻炼”,这是香港庆祝回归祖国25周年活动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主题曲命名为《前》。
机遇在前,希望在前,香港向前。香港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也必将书写新时代发展篇章的精彩一页。 (经济日报记者 刘亮 曾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