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梦想、力量……这是青年的模样。
创新、活力、奋斗……这是深圳的模样。
潮涌深圳,深圳青年们怀揣初心,一路坚定。
他们用向上的热忱,担起内心的向往。
他们用躬身的匠心,扬起前行的风帆。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这是深圳的模样,
更是青春的模样。
圳青年,正青春。
奋斗者,正青春。
深圳市委网信办、深圳报业集团联合推出短视频系列专题《青春百年,看我圳青年》
献给每一位坚持发光发热、正青春的你。
在日本动画片《烘焙王》里,有一个拥有“太阳之手”的少年。他用比一般人更加温暖的双手制作面包,不仅能让面团发酵得更快,而且做出来的面包也更加美味。
刘天庭小时候经常看《烘焙王》,每当看到那个少年制作各种美味的面包时,总会露出崇拜的目光。长大后,他才知道动画片里的故事是骗人的,但世界上确实有美味的面包,因为他能做得出来。
刘天庭是一位职业面包师,来自中国台湾。2014年,年仅22岁的他一举拿下新加坡FHA Culinary Challenge厨艺挑战赛的金牌,在国际烹饪界脱颖而出。
今年5月,刘天庭获得2022年“深圳青年五四奖章”,是60位获奖者中唯一的餐饮从业者——五年前,他和妻子在深圳开起了面包店,四处辗转,起起伏伏,带来了“金牌面包师傅”的出品,也带来了对烘焙的热爱与坚持。
一天做300多个面包
撒粉,揉搓,切块。
刘天庭在烘焙坊里,熟练地重复着每个制作面包的步骤。他把面团揉成一个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平铺在烤盘上,接着用剪刀在面团的顶部划出十字,然后送进烤箱。在高温烘烤下,面团慢慢变大、变黄,剪刀划过的口子像是炸开的花瓣,纷纷翘起四个小角。刘天庭隔着玻璃箱门,观察每个面包的变化,耐心等待这些“小生命”出炉的一刻。
烘焙坊的名字叫“艾薇达欧包”,坐落在深圳市福强路上。门店面积不大,厨房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但在摆放了烤箱、冰箱、储物柜、工作台等各种烘焙所需的设备后,只剩下两条窄窄的走廊。厨房之外,是供顾客选购面包和休息的地方。
刘天庭(右)在厨房制作面包。
刘天庭和妻子黄惠君一起经营这间烘焙坊。开业的两个多月里,他们每天凌晨五点起床,陆续到店里制作和售卖面包,晚上七八点一起收工回家。除了星期一休息外,每天下午三点之前是两人最忙的时间,因为他们要在外卖员到店之前,完成当天所有面包的制作,并且按照前一天的预购订单分装好,做好外送的准备。
刘天庭制作的欧包。
如果不是遭遇新冠疫情,刘天庭和黄惠君也许永远不会把面包放在网上卖。一个是因为资金有限,另一个是因为习惯。许多商家会通过网络广告制造名气,但刘天庭和黄惠君更愿意“默默地做”:店面可以不大,也不用开连锁,每天就待在店里用心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包,坚决保持最好的出品,“在台湾,很多人都是这种开店风格”。
但在快节奏的深圳,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这种“佛系”的想法很难长久支撑一家店铺的生存。从2019年底开始,刘天庭和黄惠君不得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线上,用网上预购的方式,让自家的面包被更多人看见。“也是因为这个线上的关系,让更多人认识了我们。”令刘天庭没想到的是,疫情一边在给他们制造麻烦,一边却让他们“打开了另外一个新世界”。
有不少顾客通过线上预订的方式购买面包。
类似的经历,最近一次发生在今年8月底。那时新店开业不久,员工宿舍区忽然出现疫情被管控起来,店里就只剩下刘天庭和黄惠君。
刘天庭需要调整生产计划,减少原定600多颗面包的日产量,但为了保障尽可能多的顾客仍然能买到面包,他决定只减一半的量,一个人承担起30多种、300多颗面包的全流程制作。每天从凌晨5点半开始做面包,到晚上12点左右结束,刘天庭“硬着头皮去干”,直到一个星期后员工们回到岗位。
员工受到疫情的影响不能上班,刘天庭一个人制作300多个面包。
对于刘天庭而言,这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时间,“从来没有在一天里做过那么多的面包,而且30多个品种”,但他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可以接受”。
在黄惠君看来,这样的坚持,只有“真的对这份职业是真爱了才能这样干”。
食物可以温暖人心
从小到大,刘天庭一直相信“食物可以温暖人心”。
在烘焙菜单里,刘天庭最喜欢的是肉松面包。至于为什么喜欢,他的答案近乎脱口而出:“因为小时候穷,吃不起。”
刘天庭今年30岁,出生于台湾一个贫困的家庭。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由于父母相继去世,他和哥哥住进了当地的一所育幼院。当时,一个肉松面包只卖15元新台币左右,但年幼的刘天庭买不起,只能等朋友买了之后跟大家分享。对他来说,“只要能吃到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现在,成为面包师的刘天庭可以每天制作肉松面包。“有些客人觉得我们做的肉松面包比较干,不喜欢吃;但也有的客人吃过后很惊讶,告诉我们这就是他小时候的味道。”刘天庭认为,大家对美食的想法不一样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童年经历。
其实,小时候的刘天庭从来没想过做面包师,进入这一行“只是为了生存,而且为了生存什么都做”。他最早做的是中餐,之后辗转于西餐、烘焙、蛋糕、调酒和咖啡师,还在美式餐厅打过工,最终又回到了烘焙。他笑称自己是“全能餐饮人员”,不论是开哪种餐厅,只要全心全意去做都没有问题。
如果说入行是为了生存,那么留下就是因为喜欢。刘天庭最后选择烘焙,一方面是因为小时候常看动画片《烘焙王》,对职业面包师有一种崇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遇到“人生中的贵人老师”王颖恺,“是他把我拉回来了。”
刘天庭说,他在高中的时候就很喜欢烘焙,但因为没有拿到好名次,经常受到培训老师的责骂甚至侮辱,后来索性放弃了学习。
高中毕业之后,刘天庭考入台湾嘉义大同技术学院餐饮系,有大概半年时间,他既不做面包也不做蛋糕,就在餐饮圈里“混日子”。有朋友推荐他跟糕饼制作专业名师王颖恺学习,“要不要去做烘焙?你以前不是很爱吗?”刘天庭有些犹豫,他觉得“找不回那种‘爱’了”。但看在朋友热心帮忙的份上,决定去试一下。
刘天庭在制作碱水布雷结面包。
从大一开始,刘天庭跟着王颖恺学烘焙。白天在学校上课,傍晚放学后就到王颖恺的工作室学习,直到晚上十点左右打扫完再离开。休息日但凡没有打工安排,他都会泡在工作室里,就这样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刘天庭对王颖恺印象很深的是,“他对产品的要求非常苛刻,从不会给你一个百分百的肯定。”为了锻炼学生在比赛中的抗压能力,王颖恺经常给学生施压,指出作品中的不足,甚至让学生推倒重做。刘天庭也经历过很多这样的挫败,但从来没有退缩,因为他心里明白,“你都不够强壮,怎么出去比赛?”
在刘天庭眼中,王颖恺老师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人”。虽然嘴巴上不满意学生的作品,但他会用别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刘天庭仍记得,老师时常在课后带他们出门寻找好吃的,用美食激励他们,同时提醒他们要用匠人的精神去制作食物。
大学时期的刘天庭参加烹饪比赛。
在王颖恺的指导和鼓励下,刘天庭历时半年创作出烘焙作品“怡然”——一只大龙虾带着300只小龙虾怡游大海的面包造型。凭借这个作品,刘天庭一举拿下2014年新加坡FHA Culinary Challenge厨艺挑战赛的金牌,在这个被称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国际烹饪比赛中,展示出了他不凡的烘焙才能。
“因为这位老师,我又找回了自己。”刘天庭说。
2018年,刘天庭(左三)在卢森堡举行的烹饪世界杯大赛上获得银牌。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获得“冠军”,是刘天庭的一个人生转折。
2014年,刘天庭大学毕业,小有名气的他很快就被台湾一家大饭店录用,在点心房当领班。那一年,深圳某企业准备创办一家食品培训机构,邀请王颖恺到深圳担任教学工作。王颖恺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刘天庭。
对于刘天庭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不仅要当主厨、带学生,还要帮企业经营一家面包店。当时的刘天庭只有22岁,感觉“压力很大”,但一想到能有机会经营面包店,心里又顿时充满干劲。
2015年,刘天庭辞掉台湾的工作,独自前往深圳。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来过大陆,也不知道深圳,心里有些忐忑和不安。直到在深圳生活以后,他才慢慢放松下来,“这个城市比我想象中的还大,而且比我想象中的更加shining(闪耀)。”
刘天庭推出新鲜出炉的面包,准备分装。
刘天庭经营的面包店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主要给企业供应一些下午茶等福利。第一次开面包店,刘天庭感觉“很刺激,也很紧张”。半年后,刘天庭把当时还是女朋友的黄惠君接到深圳,一起经营这家面包店,直到项目合作期满。
因为这一年的尝试,让刘天庭萌生了“自己也开一家面包店”的想法。但因为资金不够,刘天庭和黄惠君商量决定,“先努力工作小存一桶金,再去开店”。
刘天庭开始在深圳做老师,扶持学生创业。他们影响着彼此,“很多学生也鼓励我们在深圳创业。”在许多人的推动下,2017年,刘天庭和黄惠君终于在深圳开办了一间自己的面包培训教室,一边教授烘焙课程,一边卖面包和蛋糕。
但是好景不长。从小生活在台湾的刘天庭和黄惠君,不了解商业在深圳的生存技巧。用他们的话说,“深圳是一个快城市,但我们只想要慢慢来,用心去做好一件事情,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达成。”由于宣传不够,资金不足等问题,刘天庭夫妇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刘天庭与妻子黄惠君在深圳参加面包集市活动。
后来两人换了一个地方开店,没过多久新冠疫情暴发,理想再一次落空。心灰意冷的刘天庭夫妇卖掉了在深圳的所有资产,收拾行李,准备回台湾。临走之前,黄惠君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段感慨,被一对同样在深圳做餐饮培训机构的夫妻看到。
他们鼓励刘天庭和黄惠君,“年轻人来深圳创业不容易,建立一个品牌更不容易,不要就这样放弃了”。他们腾出一个大约10平方米的空间,低价租给刘天庭夫妇开工作室。刘天庭和黄惠君很感动,决定留了下来。
在疫情的影响下,刘天庭夫妇开始走线上销售。每天制作100多颗面包,基本都能销售一空,同时也给帮助过自己的餐饮培训机构提升了名气。但在空间的限制下,他们无法增加面包产量,很难赚钱。一年半后,刘天庭夫妇迫于资金压力,退掉了工作室。但这一次,他们没有想过离开,“只想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刘天庭和黄惠君之前在深圳经营的面包店,现在已经退出。
一位居住在深圳的台湾商人听说了刘天庭的经历后,决定与他们合作开店,不仅提供场地,还赞助烘焙设备。在他提出预期的时候,夫妻俩一听直摇头,“我们觉得绝对不可能达到的,但他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跌倒了太多次,让刘天庭和黄惠君都有些害怕。他们只想踏踏实实地干,走一步,算一步,从来不敢有其他奢望。他们信奉的是,“先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再去接受人家的投资,这才能给投资者一个好的保障”。
一年以后,刘天庭和黄惠君超额完成了经营任务,甚至达到了那位台湾商人的预期,重新找回创业的自信。由于面包店有新的发展方向,刘天庭夫妇退出了合作,重新开始寻找铺位。直到2022年8月20日,位于深圳福强路上的“艾薇达欧包”开业,刘天庭夫妇才总算是完成了在深圳的第五次“搬家”。
黄惠君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下与丈夫刘天庭的创业历程。
直到今天,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还在随时发生:沟通问题、电力问题、天气问题、疫情问题……“我们前面已经经历那么多了,但是你看,这几个月又有不一样的经历。”刘天庭从来没想过,他们会“跌倒”那么多次,也没想到竟然可以挺过那么多的坎坷。现在,刘天庭不再害怕,“反正该遇到就遇到,该怎样就怎样,我们去面对就好了”。
对他来说,保持初心才是最难的事情,“但已经坚持十多年没有改变了,现在也会继续坚持下去”。
联合出品 | 深圳市委网信办 深圳报业集团
联合主办 | 深圳教育局 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
出品人 | 陈寅
总策划 | 丁时照
总统筹 | 唐亚明
总监制 | 蓝岸
监制 | 陈建中
策划 | 甘霖 刘思敏 张颖
撰稿 | 陈雯莉
拍摄 | 肖鹏泰 王爵
剪辑 | 姚钧译
海报 | 林嘉嘉 谢丰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