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块短板。如何把短板转化为“潜力板”?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日前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明确,要切实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广东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抓好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深入调研广东乡村发展现状后,省政府参事李晖、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杨兴锋、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胡浩民认为,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广东“三农”特色,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南方日报: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广东特色的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胡浩民: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亦明确,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应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在我省珠三角沿海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议推广和探索园区物业型、溢出共赢型等发展模式。如园区物业型,即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或新建、扩建工业产业园中,由村集体出地出资建设员工宿舍、生活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促进集体经济增收与村民就业、企业经营融合发展的共赢模式。
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主要发展能规避投资风险的投资项目。建议探索创新补链型、完善参股型等发展模式。如完善参股型,即鼓励农村集体资产投入关乎民生且可获得稳定性收益的公共服务项目设施,采用市县国有投资公司控股、镇村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并吸收社会资本混合参股形式经营,拓宽农村集体经营性收益的途径。
李晖:激活农村生态资源,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既符合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是发挥广东农业特色的体现。建议以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来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一是上下联动(县、镇、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林水等经营性生态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二是有序推动经营性生态产品实现“三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递进与提升;三是以经营性生态产品为媒介,促进“三产”有机融合,即:一产突出品质、特色种植养殖;二产突出精深加工、丰富产品线,提高附加值;三产突出品牌打造,推进农旅、文旅、康旅等多业融合。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南方日报:如何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县镇村真正强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李晖:农村是绿水青山和自然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域,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对促进我省农村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尽快构建省级层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协调机制,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参与,会同有关市县一道,围绕《广东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等予以组织规划、协调推动、考核评估、全面落实。
建议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网络,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重点支持鼓励粤北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产品实物量为重点,结合市场交易、经济补偿等手段,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同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探索对重要区位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进行差异化补偿的机制,探索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实行生态保护补偿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杨兴锋:广大乡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近年来,全省有条件的县镇村以乡村文化根脉的挖掘、保护、发展为重点,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文化需要进行现代性重构,在乡村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方式的合理体系,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注意和避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过度使用,同时注重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以保持乡村文化的独特生命力,保护乡村绿美的生态人居环境。
以数字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南方日报:广东应从哪些重点工作入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杨兴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提高农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鉴于数字乡村建设是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主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建议在省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之下设数字乡村建设专项领导小组,实行由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双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地级市、县区参照设置,进一步理顺数字乡村建设专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部门职责范围,将当前分散在各部门的数字乡村建设职能集中起来。
同时,在数字广东总框架下,编制出台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的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建设指南、技术标准等纲领性文件,明确省市县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开展建设,确保全省步调一致。建议建设全省基础性、通用性的数字乡村应用,推进地方特色性应用,引导开发市场化应用,形成生产管理、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五大领域业务应用体系。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建议在涉农资金中明确政策资金保障。
胡浩民:近年来,我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经验做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应该及时总结,加以借鉴和推广。同时值得重视的是,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广东贡献,确保重要粮食供给功能实现;另一方面从各地发展的经验来看,三产融合优先要把农业产业发展好。要挖掘本地特色优势地标性农产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农业产业,并通过深加工提升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人文历史景观资源,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旅产业。
南方日报记者余嘉敏通讯员邹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