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福田村。
深圳新闻网9月4日讯(记者 邓涛 黄思凌)深圳作为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移民城市,迁移而来的新深圳人对此知之甚少,因为自身与周围地理文化缺乏联系而难以产生归属感。相对新深圳人而言,深圳“原住民”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知晓原乡文化的同样不多。要追寻深圳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与成长脉络,只能在城中村和郊野农乡才能寻得些许。《飞越福田》栏目今天带你走进福田村。
福田村自第一代黄姓始祖从江西吉水一路跋山涉水来此开荒拓土,建村立业迄今为止已有800余年,历史可追溯到程朱理学的宋朝光崇年间(公元1190年)。但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进入高楼大厦,如今很少人知道在福田区腹地,还有一个曾坐拥两万亩良田,与福田区同名的村落。
北望笔架山,东纳华强北,南含河套区,曾经的福田村是福田区的最大村庄之一。曾经的福田村有多大?“听老一辈人说,以前的福田村由于土地广阔,劳动力少,当时外村的女子都不愿意嫁到我们福田村,因为嫁过来就意味着干不完的农活。”福田村文明办主任黄幸达幽默的向记者打了一个比方。
走进福田村,有几座民国时期所建的碉楼,虽历经沧桑却英姿犹存的矗立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显得尤为别致。历史的长河,仿佛从未伤及其分毫姿态。福田环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福田村)董事长黄伟光告诉记者,民国期间战祸频仍,匪患猖獗。由于种种不安定因素,当时的地主乡绅和归国华侨催生了兴建碉堡式的防御建筑的意愿。
一路探索成改革先行者
沧海桑田,见证了多少时代更迭,遭受了多少战火洗礼的碉楼依然巍峨矗立。碉楼自然而然也就成为黄氏族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后人追忆往昔岁月的胜地。改革开放后的福田村民望富思变,村民们每天抱着发财的梦想四处求索,有的早出晚归去香港拾废品,有的成立运输队跑工程,有的去做小生意当起了个体户。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毗邻港澳、政策优势及体制机制灵活等因素,深圳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三来一补”加工业的兴起吸引了内地大量务工人员“孔雀东南飞”。于是敢闯敢干的福田村民们从小商品边境贸易到运输,靠着自己一点点积赞下来的钱在分配得来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栋栋的小平楼,租给来深圳“淘金”的建设者,许多村民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租金回报。这给深圳许多后来者都带来以一种艳羡的眼光,但其中的辛酸外人却很少得知。
历史的齿轮迈进上世纪90年代,作为深圳城中村改革的先行者,福田村于1992年成立组建了福田环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随后开始农村城市化建设。1998年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看中这里福田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但为附近大量的临时商铺感到忧虑。为了引进沃尔玛,股份公司拆掉了福星路上一批小商铺和一排临时建筑。沃尔玛终于进驻了,福田村也由此成为深圳市首个引进知名国际连锁商场的自然村。黄伟光自豪的告诉记者,除了沃尔玛,全国知名的连锁酒店维也纳就是从福田村“走”出去的。
续写致富新篇章
福田村人的福气不止于物质上的富足,近年来福田村运用环境拉动经济的“文化点金术”。2003年福田村在土地极为稀缺的情况下拿出中心地段最好的地块,投巨资兴建的大型多功能文化广场——福田环庆文化广场。回忆起当年兴建文化广场的场景遇到的层层阻力,黄伟光认为,文化设施本身不产生效益,但是文化是个点金术,文化提升环境,好环境必然带好效益。福田村就是要安心当华强北的生活配套区,把这里建成华强北乃至福田区的后花园。越是提升社区环境,福田村就越有吸引力,社区就越有含金量。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黄伟光说,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除了物质财富,福田村的这一代领导人更要为后人留下知识和文化财富。在黄伟光的带领下,福田村整修了道路,投资建成了一条长达100米的文化长廊。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培养了居民的文化素质,也优化了村里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此外,福田村会每年拿出一笔丰厚的人才培育经费奖励给求学深造的福田村子弟,倡导年轻人求知上进,青少年好学成风。
2016年10月,福田村正式被纳入深圳市城市更新计划当中,未来将可能成为集居住、旅游观光、商业功能等为一体的高端商业综合体。有许多人也因此担心,现代化的进程是否会将这座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连根拔起”。黄伟光认为,从城市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中村最终是要逐渐消失的,福田村愿意勇敢的跨出这一步,续写改革开放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同时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在规划建设方面守护属于福田村人的精神文化遗产,不让城市化进程造成文脉的断裂,导致福田村的“失忆”,要让每个在外打拼的黄氏游子,回来有种家的归属感。
福田村与香港一河之隔。
紧邻福田村的滨河大道车水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