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梅林村。
下梅林村东与上梅林村相邻,西临香密湖度假村;南起红荔西路,北靠梅林山。
深圳新闻网讯 (记者 邓涛 黄思凌 实习生 李小辉 林曼琪) 有人说,城中村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有人说,城中村是深圳移民文化最好的注脚。在许多深圳人以往的印象中,梅林是一个“关”。往外走是“关外”,往里走才是深圳。尤其在一些刻板的看法中,梅林更是老、旧、脏乱差的代名词。但如今提起下梅林,它的标签并不少,“亚洲第一村”梅林一村坐落其中、深圳cbd的后花园等等。今天《飞越福田》栏目带你一起走进深圳最早进行城市化改造的下梅林村。
下梅林村东与上梅林村相邻,西临香密湖度假村;南起红荔西路,北靠梅林山。因山多林密,长有许多杨梅树而得名。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有1000余人,流动人口近6万人。据了解,下梅林村民主要为姓郑,少数为张姓。其中郑氏一族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时期时期,因南宋年间因政治动荡而南迁,几经辗转来到了下梅林村落地生根。村中目前存留的宗祠——郑氏宗祠坐落在住宅楼群的后方,在高楼的衬托下,郑氏宗祠显得特别而庄重。记者了解到,这座宗祠现在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宗祠的柱子和房梁都未曾换过,大门、雕栏木器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损毁,经过了几次修缮,屋瓦也换了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梅林历史当中,还有一段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曾发动一场著名的“大营救”,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就是他们转移的必经之路。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
据下梅林村郑氏宗亲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山多地广的下梅林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深圳创办特区前因为“整治边防”政策把生产荒废了,一直是个穷山村。跟其他自然村一样,下梅林也有不少劳动力偷渡去香港。创办特区后,下梅林大队被认为是深圳市最穷的大队。这是因为当时特区与香港之间拉了一道铁丝网,从蛇口一直到罗湖桥头。按照当时规定,过了铁丝网就等于越境,但由于历史问题,不少村民的田却在铁丝网那头,比如皇岗一带村民因此可以持过境耕作证越网耕作。这样一来,很多人走私港货,就相对富裕一点。而离铁丝网远的自然村就相对贫穷,在当时的特区来说,就好比是“内陆”,没有过境发财的机会。
深圳成立特区后,一些逃港的村民看到了未来,回到老家,大搞来料加工厂。只要是可以拿来卖的商品,通通销往香港。下梅林村在致富道路上渐渐追赶上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将下梅林村1.4万多亩土地全部征用,下梅林人彻底“洗脚上田”。城市化改革后,下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村民们利用补偿的土地资源,开发了房地产及租赁业。因为位于中心区北部,有巨大承接市场需求的廉租房的城市功能。这种情况给下梅林村民的农民房出租带来巨大商机。随着福田农批市场、梅林一村、家乐福的进驻,下梅林商圈经济被带动起来。
但下梅林人的幸运还不止于此。在历经多年城市扩张之后,拥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的深圳市到2020年新增可建设用地仅剩58平方公里,而深圳中心区可开发土地接近零。在空间饱和下,深圳cbd功能外拓势在必行。其中梅林作为承载福田北拓核心区域定位的片区,目前已拥有政府多项旧改、交通、经济规划,未来将彻底“蝶变”,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
福田区“十三五”规划指出,“梅林-彩田”片区被正式纳入全市重点开发建设区域,片区未来将以现代金融业、专业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三大产业为主导,打造创新引领、业态丰富、要素聚合、环境优质、产城融合的梅林-彩田深圳中部发展轴创新基地,以及深圳中轴提升战略重要支点,梅林将形成cbd之外又一新兴而强劲的核心经济增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