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拆除现场(4月30日无人机拍摄)。2017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把修复长江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制定3年行动方案,计划到2020年,陆续关、搬、转134家化工企业,最终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累计拆除1254座非法码头并进行生态复绿,全面完成非法码头整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共55.38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的27%……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系列“断腕”“布新”之举给长江带来新气象——
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优良(I类至Ⅲ类)水质比例为74%,比2017年提高0.1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为2.4%,比2017年下降0.6个百分点。
生态好转的同时,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加强劲。两年多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经济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全国有8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8%,贵州、云南、江西、四川、安徽、湖南等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占有6席。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并不矛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与自然和谐是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深刻变革中,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将越拓越宽
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发源于云南境内,流经贵州,在四川境内汇入长江,是国内唯一一条未被开发的长江支流,生态价值弥足珍贵。
今年2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签署协议,按照1:5:4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分配比例为3:4:3。为三省共同守护一江清水建立了机制保障。
6300公里的长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涵养着上中下游十余个省区市,连接着水、路、港、岸、产、城等多方面。
但鲜明的行政区域经济特征,制约整个流域协调发展:下游生态依赖于上游保护,但上游生态投入和产业错配在财力上如何平衡?“九龙治水”效率低下、难成合力,怎样“破题”?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能否解决?
问题导向,制度先行。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顶层、中层设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近期一系列制度设计向“深水区”发力——
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沿江各省省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正研究建立;
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征求沿江省市和相关部门意见,正在抓紧修改完善;
在浙江、江西、贵州、青海等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强化利益共识,沿江省市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善——
下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明确30多项重点合作事项,2018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和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同步推出;
中游,赣湘鄂三省政府签署宣言,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和科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