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8月5日电 题:六盘山下听雨声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张亮、杨稳玺
山大沟深,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固原——六盘山下的这方水土,被谓为“苦瘠甲天下”,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称其“不适宜人类居住”。然而,正是这片背负着太多历史标签和发展欠账的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60年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各种政策的沐浴下,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如今,生态改善,“好雨知时节”;产业精准,“小雨润如酥”;民族团结,“风景雨来佳”,这里正以全新的面貌告别过往的苦难。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7月1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7月1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坚持生态优先 “雨水越来越听话”
7月的一个清晨,斜风细雨,记者驱车行驶在固原市彭阳县盘山公路上,两侧满目苍绿,不时姹紫嫣红,常有野兔、山鸡蹦出。难以置信,这里曾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一度“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水流”。当地干部群众几十年坚持荒山植绿,当地森林覆盖率已由1983年建县初的3%提高到现在的27.5%。
彭阳只是“生态固原”的一个缩影。曾经的固原,每平方公里土地理论上最多承载22人,却要养活142人,当地农民为饱口腹只能乱垦滥伐,以竭泽而渔的方式向生态要粮食;加上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让这片土地逐渐山穷水尽、满目焦黄。
35年的贫困人口易地搬迁,18年的退耕还林还草,15年的封山禁牧等,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这里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2000年,固原市森林覆盖率为12.8%,目前,森林覆盖率达25.1%,林草覆盖度达73%。
现在的固原承担着陕甘宁三省区13县180万人的水源供给,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固原市委书记张柱说:“固原全面实施全域绿化、碧水蓝天、生态富民‘三大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是我们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好山好水方相宜。修建水库、疏通河道、关停沿河污染企业,2016年起固原市对境内水系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既解决了老百姓吃水、用水问题,也促进了生态建设。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不大点县城竟然有8处公园,山水林湖田,人行其间,一片祥和。在西吉县,曾经断流多年的葫芦河,如今重现生机,沿河前行,水涟漪,草蔓生,水鸟竞飞。
生态改善和小区域气候的改良形成了良性循环。气象数据显示,2009年开始,固原市的降雨开始逐年增多,2012年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目前固原年均降雨量达到450毫米。今年上半年,固原市降雨量更是达到近十年来同期峰值。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城郊的健身步道(7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梯田(7月1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2017年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找准产业路径 “下雨就是下GDP”
年近六旬的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殷万平一辈子以养牛、种地为生,但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苦日子时直摇头:“说不成,说不成。”现在,他家的牛托管到村里的养牛场,空闲房入股农家乐,每年仅这两项旱涝保收1万多元。
一样地种地,一样地养牛,为何前后变化这么大?因“闽宁协作”来固原的福建农林科学院专家林戎斌说,固原穷就穷在“生产方式”上。种玉米种土豆永远只能糊口,难以致富。改变产业发展路径才是固原脱贫的关键。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从“三西”扶贫到“闽宁协作”,固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产业路径。但在脱贫和发展的压力下,固原曾迷惘过,也想走“工业兴市”老路,但当地脆弱的生态经不起“高耗能、高污染”的折腾。
走过一些弯路,固原最终还是回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多年积累的生态红利催生了一批绿色产业。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西吉县的土豆、艾草,彭阳县的山杏、菌业,泾源县的苗木、草畜,隆德县的中药材,让在大山受穷的群众充满希望。
水蜜桃已经挂果,巨菌草肆意生长,万寿菊迎风盛开……许多前所未有的植物正在这片大地上茁壮成长。张柱说:“在生态建设基础上,固原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产业,在延链、增链上下功夫。比如我们正在推进‘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工程,引进选育适合固原气候的经济作物,力求在种出风景的同时种出产业。”
艾草,过去只是野长在山间,如今已经成为西吉县山绿民富的新“利器”。走进泽艾堂生物科技公司车间,一股浓郁的艾香扑鼻而来,艾草已变成艾贴、艾条、艾饼、艾枕、足浴包甚至艾草香烟等产品。“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公司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产值600万元,农民种一亩艾草能收入2000元,我们计划在西吉县推广10万亩艾草订单种植。”企业负责人林玉清说。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7月1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生态涵养区(7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卧龙山公园(7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回汉守望相助 春风化雨一家亲
“六盘山松柏一排排,回汉乡亲亲手栽,好政策呀人人夸,各族人民是一家。”这是一首流传在六盘山区的回族花儿。固原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比达46.3%。民族团结始终是固原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回族老人拜富贵义务讲解“红军三过单家集”的民族团结故事直至生命停止,回族阿訇马崇礼为“和谐宗教”树立楷模,回族女税官丁晓莲“慈爱似母”连续资助160余名各族贫困学生读书,汉族大学生“村官”李浩全票当选回族村支书带领百姓奔小康……60年来一批批民族团结的典范涌现在六盘山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紧抓精准脱贫这把总钥匙,以社区邻里节、文艺汇演、农村讲习所、脱贫主战场等为载体,春风化雨,在各行各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胞工程”,固原回汉各族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守望相助,你追我赶。
西吉县马莲乡张堡源村回族村民马存录是个远近闻名的致富大户。2006年,他看到本村汉族村民苟富贵因家庭贫困,一家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老旧土坯房生活,主动掏钱租下一间门面房无偿提供给苟富贵,并提供5万元的物资供他开办农资商店。经过十多年的打拼,苟富贵在马存录的帮助下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资代理大户”,个人资产已过百万元。
回汉各族群众不分彼此、水乳相融,民族团结已经融入固原市各族群众生活日常。“经常到回族村民家走访,有些回族老人拄着拐也要送我到门口,村里一位回族青年在外打工得了急病,首先给我打电话寻求帮助。”自治区水利厅派驻隆德县杨河村第一书记徐耀林谈起他和回族群众的日常交往,自豪又幸福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