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丽水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的“古堰”通济堰(8月15日无人机拍摄)。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位于浙江丽水市西南,小镇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古堰”是指坐落于该区块中建于公元505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行画产业发展是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产业支撑和产业特色。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8月15日,在丽水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游客在俯瞰通济堰。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丽水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的“古堰”通济堰(8月1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8月15日,在丽水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游客在拍摄渔民捕鱼画面。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8月15日拍摄的停泊在丽水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瓯江上的舴艋舟。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相关链接
航拍无锡惠山古镇 被称露天博物馆!
8月11日,航拍无锡惠山古镇,典型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透出古朴韵味。据悉,惠山古镇有无锡历史文化露天博物馆的美誉,古镇内排列着80个姓氏的118座祠堂,构成了独特的“祠堂群”景观。中新社记者泱波 摄
8月11日,航拍无锡惠山古镇,典型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透出古朴韵味。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8月11日,航拍无锡惠山古镇,典型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透出古朴韵味。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8月11日,航拍无锡惠山古镇,典型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透出古朴韵味。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相关链接
建在千米高山上的石板房古村落 只有一位村民居住!
掩映在大山之中的石板房古村落,人去房空(8月7日无人机拍摄)。
在秦岭深处陕西省洛南县石坡镇金鞍村1000余米的高山上,有一处被大山环抱、不为外界所知的石板房建筑群,在当地被称为“鞑子梁”。上世纪70年代时,村子的石板房都住着人,有20多户共100多口人。2010年后,为了方便山梁上居民的生活,当地政府陆续将居民搬到了山脚下。目前只有一位叫刘长锁的63岁老人,仍住在古村落里。走进人去房空的鞑子梁,寂静中能感受到昔日壁垒森严的气息。散落在绿荫丛中的张家大院、杨家大院、刘家大院和乔家大院4个院落群,共有石板房56座158间,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被誉为“秦岭里原始民居的活化石”。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63岁的刘长锁老人生于斯长于斯,整个村落仅他一人(8月7日摄)。他的孩子2014年搬进山下的新居。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从古村落往下看,村村寨寨,白墙红瓦,一片繁盛(8月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古村落的石板房(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为数不多的游人在石板房之间探访(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掩映在大山之中的石板房古村落,人去房空(8月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为数不多的游人在探访石板房(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秘境!探访藏东三岩民居碉楼“城堡群”
记者日前探访西藏昌都贡觉县三岩片区民居,这里的建筑基本为“碉楼”式建筑,其特点是连片建筑。房屋建筑面积大,一般为3层至4层,最高5层。图为该“碉楼”建筑群。中新网记者吉祥 摄
三岩片区“碉楼”民居建筑外墙均为土质围墙,不设窗户。中新网记者 吉祥 摄
该建筑外墙为土质围墙,每层墙壁四周都开有数个10-15厘米大小的圆形或三角形小洞,既可向外瞭望,又可作射击孔。中新网记者吉祥 摄
三岩民居很少有一户单独修建房屋,少则两三户,多则数十户,房屋前后左右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气势雄伟的碉楼城堡群。房屋户户相通,自由往来。中新网记者吉祥 摄
图为近距离拍摄三岩民居。中新网记者 吉祥 摄
图为仰视一座三岩民居。中新网记者 吉祥 摄
图为近看一栋三岩民居。中新网记者 吉祥 摄
图为三岩民居建筑群。中新网记者 吉祥 摄
三岩“碉楼”式民居建筑一般分为4层。一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寝室,三层设经堂、粮仓,四层为晒场、草料库。中新网记者 吉祥摄
图为从山上俯瞰另一个三岩村落。中新网记者 吉祥 摄
相关链接
探访“露天博物馆” 450栋古民居壮观!
这是安徽黟县宏村风景区的古民居群(5月8日无人机拍摄)。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在安徽黟县宏村一处古民居前,几名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写生(5月8日无人机拍摄)。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5月9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黟县南屏村叶氏祠堂。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5月17日,在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内,工人路过一处经修复重建的古戏台。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工人在对安徽泾县黄田古村落一处古民居进行修复施工(2014年7月10日摄)。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5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5月8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黟县宏村古民居夜景。
被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因抢救、复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0栋古民居,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文物保护政策的完善与创新,越来越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护与活化利用,那些濒临毁灭、无法原址保护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相关链接
深山中藏仿古别墅 揭秘堰河村的五代民居
堰河村一栋建在深山中仿古别墅(5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堰河村一栋建在深山中的仿古别墅(5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堰河村一刚完工的新民居的廊柱(5月13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一名堰河村老人在新入住的民居的回廊休息(5月13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堰河村一接近完成装修的仿古别墅的客厅(5月13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65岁的堰河村村民方文军与爱人在自家的实心墙结构楼房前(5月11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堰河村的砖混结构楼房(5月13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堰河村的砖木结构楼房(5月12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堰河村的砖混结构楼房鸟瞰(5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堰河村一对夫妻在自家新民居的厨房里忙活(5月12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65岁的堰河村村民杨世伟介绍村里的第一代土坯房(5月12日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鸟瞰堰河村(5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位于十堰市与襄阳市交界处的深山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堰河村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靠种植无公害茶叶、发展山村旅游等项目致富。日子好过了,村里也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请来专家对村落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以生态环保、舒适宜居为基本理念指导农户建设新居。在堰河村,村民按照时间顺序将村里的民居变化分成了五代:分别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楼房、实心墙结构楼房、砖混结构楼房以及新型仿古别墅。经过多年建设,一个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的堰河村展现出来。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