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19年1月7日讯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李酮摄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李酮摄
这些建筑,就是被称为神奇的天外之物的土建楼——客家围龙屋。别看这些土质的屋子,历经了悠悠数百上千载的风霜,它们依然挺立着,甚至还能正常居住,堪称是世界奇迹。李酮摄
客家围龙屋里面,现在大部分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有“土楼之王”称号的承启楼,每年就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李酮摄
承启楼高四层,四圈上下400余间,“民居”系列邮票中福建民居就以承启楼为图案,进入土楼可以欣赏到典型的土家风情。李酮摄
李酮摄
李酮摄
李酮摄
李酮摄
李酮摄
李酮摄
李酮摄
相关链接
世界文化遗产!“土楼之乡”的变迁
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群全景(5月4日无人机拍摄)。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东南部的湖坑镇,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所在的重点乡镇,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的核心区域。境内有振成楼、振福楼、承启楼、衍香楼等350座形态各异的单体土楼和古朴雄浑的洪坑土楼群、南溪土楼群,被誉为“土楼之乡”。
湖坑镇山多地少,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大多以种田为生,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近年来,湖坑镇党委、政府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土楼,以“旅游增色、生态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引导当地村民大力发展乡村绿色旅游,带动“农家乐”、森林人家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随着土楼旅游热的兴起,以振成楼楼长林日耕为代表的湖坑镇百姓转而投入到涉旅游相关行业,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一半以上回归土楼从事乡村旅游,很多外地人也被吸引到土楼里租房开店。火热的乡村旅游,直接带动湖坑镇两千多名百姓靠旅游业来发家致富。
2017年以来,依托湖坑镇的丰富土楼旅游资源优势,永定区以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强势发力,实现旅游总收入74亿元。其中,乡村旅游遍地开花,2017年,全区累计发展各类农家乐旅游村(点)91个,农家乐从业人员6100人,接待游客152万人次,营业收入9500万元。生态旅游业如今已成为湖坑镇乃至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停车场,村民王赠娘展示自己生产的笋干。从事涉旅行业后,她的年收入从原来的七八万元增加到20多万元(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高头乡高北村,村民江重生(左二)和爱人张妙丹一起在挑拣茶叶(5月4日摄)。他们夫妻原本在厦门打工,如今返乡从事涉旅行业,开设咖啡屋和茶艺店,同时还经营民宿和餐饮服务。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高头乡高北村的土楼风情一条街,当地村民把自己生产的各式农产品向参观游客进行销售(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群游览区,土楼周边的村民开设了农产品特产店和饮食店来吸引游客消费(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这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群全景(5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