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大漠雕塑绽光华

2019-07-23 07:00来源:江苏电视台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2019中国·民勤第二届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暨大地艺术节在武威市民勤县开幕,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裴强/视觉中国

本届创作营共征集到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538位艺术家的2327件作品方案,最终评选出符合沙漠环境和活动主题的46件,涵盖意大利、德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雕塑艺术作品累计达72件。

幕式上,民勤县为入展艺术家颁发了收藏证书,各位艺术家、参会嘉宾参加了留手印、参观摄影展及拍卖等活动。民勤县近万名志愿者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民勤三面环沙,沙漠资源十分丰富。本届艺术节邀请世界各地的大地艺术家在民勤沙漠中实地创作,旨在努力打造沙漠大地艺术集群地和沙漠雕塑主题公园,让茫茫荒漠变成艺术之洲、生态之洲、文旅之洲,不断提升“中国民勤沙漠艺术之都”美誉。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

2019年7月20日,甘肃武威,72座造型各异的雕塑与茫茫大漠完美融合。

沙漠里的奇迹!“死亡之海”变绿洲


  这是2018年8月1日拍摄的内蒙古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保留的沙丘(无人机拍摄)。

  在黄河“几”字湾,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几十年来,当地坚持“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沙漠治理模式,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在大漠中植绿治沙,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书写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诗。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内蒙古杭锦旗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生态修复景观(2018年7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库布其沙漠中利用黄河分凌减灾的水进行沙漠生态修复形成的沙漠湿地景色(2018年6月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的一处景观(5月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这是位于库布其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不仅发电,还利用板下种植进行防风固沙(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中一片绿色(5月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这是库布其沙漠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内的一个人工湖(5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4月1日,在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的沙漠中,治沙工人前往下一处种植点。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景色(4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的景色(2018年7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的景色(2018年7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杭锦旗在黄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让水患变水利,沙地变湿地,库布其沙漠北缘显现出“水沙共存”美景(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景色(4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利用黄河分凌减灾的水进行沙漠生态修复形成的景观(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5月7日,在库布其沙漠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内,一名农艺师整理培育的沙生植物苗。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这是4月18日拍摄的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中的内蒙古园。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4月29日,在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中的内蒙古园,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演员在表演舞蹈。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4月29日,在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中的内蒙古园,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演员表演舞蹈。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依明乘坐的汽车行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从依明家坐车前往于田县城,全程不足300公里,越野车需行驶7小时左右(3月19日无人机拍摄)。

  在人迹罕至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一群曾被视为“野人”“遗民”的克里雅人,百年来隐居于此。在漫溢的河道和散布的胡杨间牧羊为生,被劳累压弯了腰,被风沙磨蚀着肌体,“半原始”的生活里,时光仿佛停滞不前。

  随着扶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这个地处新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最后沙漠部落”开始迁离,挥别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迁入通水通电通路的现代新村。苍茫大漠中,一场历史性的迁徙正在拉开序幕。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在依明家附近拍摄的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胡杨(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家中面粉即将耗尽,依明骑车从约5公里外的小店购买了一袋面粉(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依明在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参观(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5小队,依明的妻子在夜间做拌面(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红柳林间,依明与妻子在分拣刚采收的大芸(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依明在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牧民课堂里学习(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地处沙漠腹地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一处村落(2018年9月6日无人机拍摄);下图为建设中的达里雅布依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2018年9月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小学的学生走在校园里(2018年9月5日摄);下图为学生们在达里雅布依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校舍前(2019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沿着克里雅河通向地处沙漠深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路(3月19日无人机拍摄);右图为从县城通往达里雅布依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柏油路(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的民居(2018年9月7日摄);下图为达里雅布依小镇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房屋(2019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沙漠之花——蒙古扁桃迎来盛花期


这是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的蒙古扁桃(4月12日摄)。

时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额里斯镇的沙漠腹地,近万亩的野生蒙古扁桃迎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蒙古扁桃是生长于荒漠地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旱生树种,极其珍贵稀少。近些年,当地加大退牧还草、造林绿化力度,荒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这片蒙古扁桃林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大漠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盛放的蒙古扁桃(4月12日摄)。蒙古扁桃生长缓慢,一株近1米高的蒙古扁桃需要20多年的生长时间。

时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额里斯镇的沙漠腹地,近万亩的野生蒙古扁桃迎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蒙古扁桃是生长于荒漠地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旱生树种,极其珍贵稀少。近些年,当地加大退牧还草、造林绿化力度,荒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这片蒙古扁桃林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大漠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4月12日,游客在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的蒙古扁桃林中拍照。

时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额里斯镇的沙漠腹地,近万亩的野生蒙古扁桃迎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蒙古扁桃是生长于荒漠地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旱生树种,极其珍贵稀少。近些年,当地加大退牧还草、造林绿化力度,荒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这片蒙古扁桃林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大漠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4月12日,游客在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的蒙古扁桃林中拍照。

时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额里斯镇的沙漠腹地,近万亩的野生蒙古扁桃迎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蒙古扁桃是生长于荒漠地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旱生树种,极其珍贵稀少。近些年,当地加大退牧还草、造林绿化力度,荒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这片蒙古扁桃林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大漠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盛放的蒙古扁桃(4月12日摄)。

时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额里斯镇的沙漠腹地,近万亩的野生蒙古扁桃迎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蒙古扁桃是生长于荒漠地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旱生树种,极其珍贵稀少。近些年,当地加大退牧还草、造林绿化力度,荒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这片蒙古扁桃林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大漠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盛放的蒙古扁桃(4月12日摄)。蒙古扁桃生长缓慢,一株近1米高的蒙古扁桃需要20多年的生长时间。

时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额里斯镇的沙漠腹地,近万亩的野生蒙古扁桃迎来盛花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蒙古扁桃是生长于荒漠地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旱生树种,极其珍贵稀少。近些年,当地加大退牧还草、造林绿化力度,荒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这片蒙古扁桃林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大漠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责任编辑:高畅韵]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