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盛夏草原美如画

2019-07-25 07:00来源:新华网

这是美丽的西乌珠穆沁旗白彦花镇阿拉腾兴安嘎查乃林河草原风光(7月23日无人机拍摄)。

今年,丰富的降雨让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在盛夏时节水草丰美,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弯曲的河流、天空中飘动的云朵与草地间的牛羊和马群构成一幅夏日美丽画卷。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这是美丽的西乌珠穆沁旗白彦花镇阿拉腾兴安嘎查乃林河草原风光(7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这是美丽的西乌珠穆沁旗白彦花镇阿拉腾兴安嘎查乃林河草原风光(7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这是美丽的西乌珠穆沁旗白彦花镇阿拉腾兴安嘎查乃林河草原风光(7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这是美丽的西乌珠穆沁旗白彦花镇阿拉腾兴安嘎查乃林河草原风光(7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这是美丽的东乌珠穆沁旗乃林高勒草原风光(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这是西乌珠穆沁旗半拉山草原风光(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这是美丽的西乌珠穆沁旗白彦花镇阿拉腾兴安嘎查乃林河草原风光(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这是美丽的西乌珠穆沁旗白彦花镇阿拉腾兴安嘎查乃林河草原风光(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幽幽寸草心 何以报春晖——记坚强的草原母亲斯布格道尔吉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牧民斯布格道尔吉在自家门前留影(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牧民斯布格道尔吉驾着马车外出牧羊(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牧民斯布格道尔吉检查小羊羔的生长情况(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牧民斯布格道尔吉驾着马车外出牧羊(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牧民斯布格道尔吉给小羊羔喂奶(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牧民斯布格道尔吉从勒勒车上取出风干羊肉,为家人和羊倌准备午饭(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伊和呼热嘎查牧民斯布格道尔吉为家人和羊倌做午饭(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呼伦湖畔的野生动物守护者


  在呼伦湖畔,双龙为救助的雕鸮做野外放生训练(4月13日摄)。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有一名“80后”蒙古族小伙名叫双龙,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他所在的新巴尔虎右旗位于呼伦湖的西南岸,由于水资源丰富,且处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众多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

  从小就喜欢动物的双龙,在上学时就选择了自然科学相关的专业。毕业后他进入当地的博物馆工作,呼伦湖畔成了他野外考察的区域。10年过去了,虽然双龙的工作单位已经调整,但是他对研究、保护野生动物依然热情不减。呼伦湖畔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对生活在湖畔的动物如数家珍。 对呼伦湖畔的野生动物观察久了,爱也就越来越浓了。这些年,双龙自掏腰包救助了40多只珍稀濒危动物。

  随着双龙救助野生动物的经验逐渐丰富,只要当地边防民警、森林公安和牧民发现了新近受伤的野生动物,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2018年8月25日,有位牧民在草原上发现了一只右翅严重骨折的雕鸮,当地兽医无法医治,相关部门委托双龙对其进行救治。双龙专程从北京请来了国内知名的兽医师,为这只雕鸮成功实施了手术。如今这只雕鸮已经接近康复,双龙开始对它进行野外放生训练,希望它能早日重回蓝天。

  为了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多年来双龙也尝试通过举办摄影展、校园讲堂、科普教育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生活在呼伦湖畔的野生动物。在他的影响下,如今一些志愿者和社会力量也加入到保护呼伦湖畔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双龙在呼伦湖畔的一处悬崖上观察草原雕新筑的巢穴(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双龙在呼伦湖畔驻足远眺(4月1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双龙和儿子百嘎力在新巴尔虎右旗前往呼伦湖的路上,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在树上新筑的巢穴(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双龙在呼伦湖畔的一处山谷中发现了疑似狼窝的洞口,他在洞口不远处安装红外线摄影机(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呼伦湖畔,双龙带着救助的雕鸮做野外放生训练(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呼伦湖畔的芦苇丛中,双龙为小学生宣讲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新巴尔虎右旗双龙自家的仓库内,他准备带着雕鸮去做野外放生训练(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新巴尔虎右旗双龙自家的仓库内,他查看雕鸮右翅伤口的恢复情况(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双龙在呼伦湖畔的草原上拍摄猛禽(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野百合的春天


  4月4日,游客在新疆那拉提景区雪山脚下拍摄盛开的野百合。

  进入四月,新疆“空中草原”那拉提景区的野百合,随着冰雪的逐渐消融破冰而出,在涓涓雪水的滋养下悄然绽放,绘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4月4日,游客在新疆那拉提景区雪山脚下盛开的野百合中拍照。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这是新疆那拉提景区雪山脚下盛开的野百合(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这是新疆那拉提景区雪山脚下盛开的野百合(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这是新疆那拉提景区雪山脚下盛开的野百合(4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被惊艳到了!这里有着数条世界之最的公路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方土异同的高地,数条世界之最的公路,伸展在人类生存的极地

  在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条公路,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

  进藏的公路也被称为“天路”

  它们沿途海拔极高

  仿佛可以与天相接

  这里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

  修建的每条路背后

  都有无数心酸的故事

  60多年前

  一名修路的战士在灌注水泥时不小心掉了下去

  由于条件简陋无法救援

  一旁的战友们只能含泪将他留在了桥墩之中

  这座桥墩就像是一座丰碑

  见证了几十年间西藏交通的沧桑巨变

  川藏公路东起成都

  西至拉萨

  一头是海拔几百米的“人间天府”

  一头是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

  然而数千米的高差并非最大的阻碍

  若要自东向西进入西藏

  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才是真正的天堑

  青藏公路东起西宁

  西至拉萨

  沿程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

  平均海拔达4000米

  穿过茫茫草原

  穿过广袤的荒野可可西里

  服役半个多世纪

  一度负担着80%进藏物资运输的两条公路

  如同母亲的手臂

  紧紧拥抱着高原

  后来,新藏、滇藏公路相继建成

  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开通

  拉萨至日喀则高等级公路开通

  拉萨至山南高等级公路开通

  拉萨至那曲高等级公路正在建设

  如今,“上天入地”的公路将西藏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纵横交错的公路连接千万藏家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

  全区公路总里程2018年底达到9.78万公里

  世界屋脊已不再遥远

  路见高原

  路见西藏

  路见变化


这是新修建的拉萨市环城路(1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拉萨市内公路(4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横跨雅鲁藏布江的高等级公路(2015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拉萨市环城路(2017年5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通往珠峰的公路(2017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经过林芝波密境内桃花丛的公路(2016年4月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拉萨市内公路(4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拉萨市内公路(4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通往珠峰的公路(2017年5月1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通往藏北双湖县的公路(1月3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三个时期的林芝易贡大桥(2016年3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这是昌都市境内的怒江72拐(2016年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横跨在拉萨河上的拉萨市区公路(4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拉萨市环城路纳金大桥段(4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建在拉萨市西郊的立交桥(4月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这是修建中的拉萨至那曲高等级公路(2018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责任编辑:高畅韵]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