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图片视觉 > 时事社会 > 

92岁老教师和他的“深山补习班”

2019-09-10 08:00来源:新华网

  9月7日,唐上君(左)在“书楼”里为学生夏智伟辅导物理。

  深山雾锁,阁楼里一位老人声如洪钟。92岁的唐上君正在自家木屋里开设的“补习班”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唐上君是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雾寒村人,曾是一位山村教师。雾寒村地处偏远山区,成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师资力量薄弱。唐上君在退休十年后回到雾寒村,义务为留守孩子辅导功课,并将自己的家作为孩子们补习功课的“书楼”。时光荏苒,唐上君的“补习班”一办就是二十余年。 “书楼”墙上和箱子里保存着唐上君的“毕生积蓄”——各类教辅资料、课外书以及备课手稿等。为了教好孩子们,唐上君会亲自到安化县城或远至北京给孩子们精心挑选、购买教辅材料。老教师也会遇到新难题,唐上君坚持更新自己的“题库”,扩大知识面,每天看资料、做笔记,还托人从县城买回智能手机,以便在遇到不会的题目时查解法,再教给孩子们。

  “只要孩子们肯学,就算我只有一口气了,也要教下去。”唐上君说。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唐上君(左)与学生挥手道别(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9月7日,唐上君在“书楼”里用放大镜查看习题。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唐上君家中的床头上摆满了书籍(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唐上君在“书楼”上备课(9月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唐上君在家中生火做饭(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9月7日,唐上君在“书楼”里给学生们辅导功课。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唐上君在解数学题(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相关链接  大山深处的“保姆校长”

  夜晚,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在接听孩子家长的电话(9月3日摄)。

  西津畲族小学坐落在福建闽北山区政和县大山深处,是一所村级寄宿制小学,在校的165个孩子中有83名寄宿生,其中不少是留守儿童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

  现年62岁的庄桂淦是这所小学的校长,在教育岗位上,已工作40余年。两年前,退休了的庄桂淦被教育部门返聘回到了学校。

  西津畲族小学所处的石屯镇外出务工人员多,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为了帮助留守儿童,2003年,庄桂淦把学校创办成寄宿制学校,成为县里唯一的农村寄宿制小学。2004年,退休的妻子梁纯爱前来帮忙,和庄桂淦一起当起了寄宿孩子们的“保姆”。学生半夜发烧,庄桂淦连夜背着孩子,疾行数公里的漆黑山路,送到卫生所;刚入学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夫妇二人就在吃饭、卫生等方面对他们格外关照。

  “庄校长很忙”是孩子们对庄桂淦最深的印象。每天早晨4、5点,他已在操场扫地了;晚自习时,他还在帮孩子们补习功课;每晚11点和凌晨2点,校长都要亲自巡夜;清晨庄桂淦又开始新一天的循环…… “对于外出务工的家长来说,留在家里的孩子是最大的牵挂。我们辛苦一点,就有成百上千个家庭安心一点。”庄桂淦说。 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两名学生下课后在学校走廊玩耍(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庄桂淦校长(左一)到校外迎接来自政和县东平镇黄垱自然村的小朋友罗沛鑫来校就读一年级(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夜晚,庄桂淦(右一)在给五年级学生杨诗诗辅导作业(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在教室辅导孩子们上早自习(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清晨,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在学校大门外清扫(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孩子们在西津畲族小学校园内玩耍(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庄桂淦和梁纯爱夫妇在给孩子们打菜、盛饭(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夜晚,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在帮助寄宿学生洗漱(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课间休息,几名学生围着为他们准备午饭的校长妻子梁纯爱聊天(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夜晚,在西津畲族小学的宿舍内,巡夜的校长妻子梁纯爱在安慰一名因想家无法入睡的孩子(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在西津畲族小学走廊,孩子们与庄桂淦夫妇合影(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夜晚,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在辅导三年级孩子上晚自习(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庄桂淦老师在给孩子们上安全知识课(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两名小朋友在课间玩耍时发生纠纷,庄桂淦赶紧过来安慰调解(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夜晚,巡夜的庄桂淦给孩子们盖被子(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位于大山深处的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9月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责任编辑:李晓蕾]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