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制作工坊,刘立忠在制作磁州窑作品。
今年75岁的刘立忠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馆长。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刘立忠是家族第四代传人。从艺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传统工艺的抢救与研究工作。经过他的整理与挖掘,传统磁州窑烧制的72道工序被完整地保存、延续下来,还有二十多项已经失传的装饰技艺也得到恢复。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窑场的杰出代表。为了更好地传承磁州窑文化与技艺,刘立忠先后收徒超过百人,向年轻人传授磁州窑烧制的传统工艺流程。“我的梦想就是让磁州窑窑火生生不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刘立忠说。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元代古窑遗址内,刘立忠(右三)与徒弟们交流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制作工坊,刘立忠在指导大儿子刘鹏润(右)拉坯。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刘立忠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制作工坊里观察自己的作品。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制作工坊,刘立忠的大儿子刘鹏润在拉坯。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刘立忠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制作工坊里观察自己的作品。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游客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艺术馆参观磁州窑灯罩产品。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6日,刘立忠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古窑遗址前走过(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刘立忠(左)与大儿子刘鹏润交流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制作工坊,刘立忠(中)指导大儿子刘鹏润(左)和二儿子刘鹏举在坯体上彩绘。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9月12日,在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制作工坊,刘立忠在坯体上彩绘。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相关链接
变泥为器——一个农民的返乡创业故事
赵勇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内制作泥坯(8月11日摄)。
今年41岁的赵勇是广西桂平市社坡镇福和村的一名农民。2015年,在广东务工多年的赵勇携妻女返回福和村创办了一家小型陶瓷制品加工厂,主要制作手工花盆、花瓶、陶瓷桌椅等产品。
创业对于文化水平较低又缺乏创业经验的赵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创业之初,厂里除了赵勇,其他人都是新手。赵勇又做老板,又做师傅,从模型制作到贴花制图、调制颜色,再到入窑烧制,每一道工序赵勇都亲自上阵并手把手教工人。 虽然是白手起家,但赵勇很幸运,他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帮扶。 目前福和村有12名村民常年在赵勇的陶瓷厂里上班,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对于未来的发展,赵勇希望能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赵勇(右)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与工人一起搬运制作完成的花瓶(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赵勇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内将泥坯放进模具里(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赵勇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内搬运制作成型的壁挂式花瓶坯体(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赵勇(左)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内指导工人修改陶瓷花瓶坯体(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赵勇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内给陶瓷花瓶上色(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赵勇(右)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内教女儿(中)给陶瓷花瓶贴花(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赵勇在自己创办的陶瓷制品加工厂内研究纹饰画法(8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相关链接
广西钦州:龙窑坭兴陶放光彩
5月26日,在广西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宋朝龙窑第117窑开窑现场,工作人员在搬运坭兴陶制品。 广西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宝业2013年投资300多万元,在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制了一座窑体长22米、宽约2米、高1.8米的宋朝龙窑。龙窑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烧制陶瓷的土窑,因其形似一条长龙,故名龙窑。贵台龙窑采用松树枝进行烧制,截至2019年5月26日的第117窑,已经烧制了近百万件坭兴陶制品。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6日,坭兴陶收藏者在广西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宋朝龙窑参观选购刚出窑的坭兴陶。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5月26日在广西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宋朝龙窑拍摄的第117窑坭兴陶制品。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6日,在广西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宋朝龙窑第117窑开窑现场,施宝业在搬运烧化的坭兴陶制品。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6日,在广西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宋朝龙窑第117窑开窑现场,施宝业展示烧制好的坭兴陶制品。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6日,在广西钦州市贵台镇那逻村仿宋朝龙窑第117窑开窑现场,工作人员展示“流釉聚金”的坭兴陶制品。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相关链接
千年古窑重焕生机
5月20日,工作人员将金邨窑烧制的青瓷搬运出窑。 当日,在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金村,千年后重建的金邨窑举行开窑仪式,2000余件经20多小时烧制、3天冷却的青瓷出窑。 金村为历史上龙泉窑的烧制中心之一,目前仍有保存完好的五代至元代期间窑址30余处。为恢复古老的烧制技艺,当地于2018年完成了金邨窑的重建工作,该窑长28米,共有25间窑室。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5月20日,工作人员将金邨窑烧制的青瓷搬运出窑。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5月20日,工作人员将金邨窑烧制的青瓷搬运出窑。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5月20日,宾客打开匣钵,观看金邨窑烧制的青瓷作品。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