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12月9日摄)。陈正平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他将工作发展成爱好,广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内交流。他在工作中拍到濒危鸟类白肩雕出现在海南的照片,这刷新了海南省的鸟种记录。
陈正平、冯尔辉、罗理想、吕诗阳等人是海南红树林保护地的基层管护人员,他们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学习,巡护、监测、宣教等工作一肩挑,渐渐由普通的红树林保护者成长为对巡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动植物情况了如指掌的“土专家”。
海南省拥有中国种类最丰富的红树林资源。据海南省林业局统计,目前海南红树林面积约8.59万亩,其中近百分之八十分布在各类型的保护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中。“基层管护人员,是保护地里最重要的力量”,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说,科学合理地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作需要很多数据支撑,基层管护人员日常所做的基础数据收集工作非常重要,“要创造各种机会,充分挖掘各保护地的人才潜力,加以专业培训,让每个保护地都有出色的‘土专家’。”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和滩涂(12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查看保护区内的红树林情况(12月9日摄)。陈正平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他将工作发展成爱好,广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内交流。他在工作中拍到濒危鸟类白肩雕出现在海南的照片,这刷新了海南省的鸟种记录。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在保护区内的滩涂上巡护(12月10日摄)。陈正平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他将工作发展成爱好,广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内交流。他在工作中拍到濒危鸟类白肩雕出现在海南的照片,这刷新了海南省的鸟种记录。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右)在保护区内的滩涂上向村民普及红树林湿地相关知识(12月10日摄)。陈正平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他将工作发展成爱好,广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内交流。他在工作中拍到濒危鸟类白肩雕出现在海南的照片,这刷新了海南省的鸟种记录。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这是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在保护区内拍摄到的白肩雕(12月3日摄)。陈正平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他将工作发展成爱好,广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内交流。他在工作中拍到濒危鸟类白肩雕出现在海南的照片,这刷新了海南省的鸟种记录。新华社发
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前)和同伴巡护保护区内的红树林(12月9日摄)。陈正平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他将工作发展成爱好,广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内交流。他在工作中拍到濒危鸟类白肩雕出现在海南的照片,这刷新了海南省的鸟种记录。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在保护区内的滩涂上巡护(12月10日摄)。 陈正平2010年开始在保护区工作,他将工作发展成爱好,广泛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内交流。他在工作中拍到濒危鸟类白肩雕出现在海南的照片,这刷新了海南省的鸟种记录。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工程师冯尔辉(12月18日摄)。 冯尔辉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保护区工作,小时候他家就住在红树林边上,他从小和红树林打交道,喜欢动植物和鸟类。外贸专业毕业的他边工作边学习,目前主要从事鸟类监测、红树林保育、自然教育等工作。“红树林看着我长大”,冯尔辉说,湿地保护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12月1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工程师冯尔辉在保护区内的滩涂上查看红树林(12月18日摄)。 冯尔辉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保护区工作,小时候他家就住在红树林边上,他从小和红树林打交道,喜欢动植物和鸟类。外贸专业毕业的他边工作边学习,目前主要从事鸟类监测、红树林保育、自然教育等工作。“红树林看着我长大”,冯尔辉说,湿地保护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工程师冯尔辉(前)在保护区内为学生进行讲解(7月16日摄)。 冯尔辉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保护区工作,小时候他家就住在红树林边上,他从小和红树林打交道,喜欢动植物和鸟类。外贸专业毕业的他边工作边学习,目前主要从事鸟类监测、红树林保育、自然教育等工作。“红树林看着我长大”,冯尔辉说,湿地保护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新华社发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工程师冯尔辉在保护区内开展鸟类监测活动(2018年11月1日摄)。 冯尔辉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保护区工作,小时候他家就住在红树林边上,他从小和红树林打交道,喜欢动植物和鸟类。外贸专业毕业的他边工作边学习,目前主要从事鸟类监测、红树林保育、自然教育等工作。“红树林看着我长大”,冯尔辉说,湿地保护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新华社发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工程师冯尔辉在保护区内的办公室查看相关资料(12月18日摄)。 冯尔辉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保护区工作,小时候他家就住在红树林边上,他从小和红树林打交道,喜欢动植物和鸟类。外贸专业毕业的他边工作边学习,目前主要从事鸟类监测、红树林保育、自然教育等工作。“红树林看着我长大”,冯尔辉说,湿地保护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兼监测员罗理想(12月11日摄)。 罗理想2006年起开始参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他参加了很多关于湿地的培训。2016年,罗理想在工作中监测到极危鸟种勺嘴鹬,当时有许多媒体做了报道,后来他又配合专家在湿地公园里发现了拉氏红树,“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罗理想说。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的红树林(12月10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兼监测员罗理想在湿地公园内的滩涂上做监测(11月27日摄)。 罗理想2006年起开始参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他参加了很多关于湿地的培训。2016年,罗理想在工作中监测到极危鸟种勺嘴鹬,当时有许多媒体做了报道,后来他又配合专家在湿地公园里发现了拉氏红树,“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罗理想说。 新华社发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兼监测员罗理想在湿地公园内拍摄红树林(12月11日摄)。 罗理想2006年起开始参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他参加了很多关于湿地的培训。2016年,罗理想在工作中监测到极危鸟种勺嘴鹬,当时有许多媒体做了报道,后来他又配合专家在湿地公园里发现了拉氏红树,“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罗理想说。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兼监测员罗理想(左)在湿地公园内为村民讲解红树林的益处(12月11日摄)。 罗理想2006年起开始参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他参加了很多关于湿地的培训。2016年,罗理想在工作中监测到极危鸟种勺嘴鹬,当时有许多媒体做了报道,后来他又配合专家在湿地公园里发现了拉氏红树,“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罗理想说。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巡护员兼监测员罗理想(右)在湿地公园内的办公室里与同事探讨工作(12月10日摄)。 罗理想2006年起开始参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他参加了很多关于湿地的培训。2016年,罗理想在工作中监测到极危鸟种勺嘴鹬,当时有许多媒体做了报道,后来他又配合专家在湿地公园里发现了拉氏红树,“那个时候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罗理想说。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吕诗阳(12月17日摄)。 吕诗阳2012年来到保护区工作,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进行巡护、监测。他在工作中对红树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周边村民也逐渐意识到红树林的重要性,对红树林的保护也非常积极。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12月1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吕诗阳查看保护区内的红树林(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吕诗阳(中)在保护区内的一处观鸟屋为前来观鸟的村民普及相关知识(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吕诗阳在保护区内的滩涂上查看海草情况(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吕诗阳在保护区内的办公室里查看自己拍摄的照片(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清澜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吕诗阳查看保护区内的红树林(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