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成在尧告村高山天然牧场了解牛的生长情况(4月26日摄)。
今年39岁的李义成是广西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职工。2017年8月,他主动申请来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队员,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指导员。
尧告村位于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李义成和工作队的同事们刚来到尧告村时,这里还有135户510人尚未脱贫,全村只有3个屯修通水泥路。
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任务,李义成和同事们从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脱贫产业和推进文化旅游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从驻村第一天起,李义成将自己的背包放在宿舍里,背起了当地家家户户都用的“哈哈背袋”,用来装文件、资料、干粮等物品。“哈哈背袋”简易轻便,价格低廉,当地苗族群众用它来装午饭、工具、野菜、草药等,是日常外出劳作必备的物件。
头顶草帽、脚穿解放鞋、背挂“哈哈背袋”,李义成就这样走村串户做扶贫工作,用真情实干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65岁的梁新招老人说,李义成比农民还像农民。
三年来,在李义成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灵芝、松茯苓、优质稻米、黑木耳等成为群众增收主要产业;尧告苗族拉鼓文化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村19个屯中,18个屯修通了水泥路,最后1个屯的水泥路也正在建设中……2019年,尧告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实现整村脱贫之后,李义成计划整合苗族拉鼓民族文化和高山天然牧场等资源,建设特色乡村旅游区和苗族拉鼓习俗传承基地,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是云雾缭绕的尧告村(无人机照片,2019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左)在村民家准备晚餐(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左)在巡寨了解防火情况(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右)在走访贫困户的路上(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骑车前往尧告村高山天然牧场,准备了解养牛场的养殖情况(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右)在办公室拿上扶贫材料,准备走访贫困户(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右)在走访贫困户(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右)在村民家里了解手工艺品的制作情况(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在村民家里了解手工艺品的制作情况(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左)在田间了解春耕生产情况(2019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李义成走在山间小路上,准备了解群众春耕生产情况(2019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相关链接
苗山脱贫影像志——春到苗寨脱贫提速
3月25日,在桂黔乌英苗寨,村民在搬运螺苗,准备投放。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当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扶贫部门将11000斤螺苗送到桂黔乌英苗寨,免费发放给34户脱贫户和贫困户。乌英苗寨位于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共有140户600多人,其中100户属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0户属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是一个贫困的苗寨。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乌英苗寨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贫困户已从2016年的92户减少到目前的4户,即将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今年,当地党委政府在继续改善乌英苗寨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引导群众发展木耳、水果、禾花鱼、土猪等种养产业,增加收入,顺利实现脱贫。
3月25日,在桂黔乌英苗寨,村民将螺苗搬往田间,准备投放。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3月25日,在桂黔乌英苗寨,村民在搬运螺苗,准备投放。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3月25日,在桂黔乌英苗寨,村民将螺苗搬往田间,准备投放。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3月25日,在桂黔乌英苗寨,村民将螺苗挑往稻田,准备投放。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3月25日,在桂黔乌英苗寨,村民往稻田里投放螺苗。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相关链接
苗山脱贫影像志——她和她的姐妹们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从左至右:返乡创业的何慧琼、欧意凤、杨美燕、梁小哲、陈洁、石秋香、梁壬梅、黄玉萍、吴春颖、吴冬仙(3月13日至3月21日摄)。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融水县就业创业出现“凤还巢”现象,不少在外地打拼的妇女,利用所学技能回乡创业。据统计,截至目前,融水返乡创业妇女人数累计1300多人,创业项目包括养殖场、农家乐、餐馆、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当地政府以“巾帼脱贫建新功”为主题,开展系列服务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打造72家巾帼扶贫车间和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培养一支“返乡创业女能人队伍”,带动上万名留守妇女发展产业,实现就近居家就业创业。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梁小哲在苗族服饰创业孵化基地(3月17日摄)。
今年49岁的梁小哲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到广西南宁打工5年。20年前,家乡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脱贫产业,梁小哲决定回到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苗寨,创办苗服刺绣制作工作室。经过多年努力,梁小哲已成为广西区级非遗传承人、柳州市优秀民间艺术家,其作品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30名妇女在她的带领下实现脱贫。目前,她正在建设苗族服饰创业孵化基地。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红薯种植基地,石秋香挑着红薯苗,准备种植(3月14日摄)。
2008年,石秋香大学毕业后到广东深圳闯荡。2013年,她辞职返乡创立“秋野家山珍”品牌,帮农户销售野生灵芝等特产。2016年开始,她发展更适合本地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种植的红薯产业。目前带动2400多位贫困农户种植红薯4000多亩。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毛潭村,38岁的欧意凤(右三)和返乡发展产业的妇女们(3月13日摄)。
欧意凤曾在外务工10多年,2014年,她回到家乡,种植甘蔗和红薯,并养猪、酿酒,逐步摆脱贫困。在欧意凤的带动下,村里的妇女陆续回乡发展产业。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七彩农场,梁壬梅(左)和脱贫户何春琼在采收石斛(3月13日摄)。
梁壬梅曾在外面闯荡8年,2011年,她返乡创业,在县城郊区创办七彩农场,带动2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附近,45岁的杨美燕(左)和搬迁户杨鲜花在农场里护理果树(3月13日摄)。
杨美燕曾到外地务工4年。2000年,她返回农村老家创业。2010年,杨美燕来到县城创办农场,养猪种果,发展种养产业。目前,农场种植果树140亩,每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杨美燕聘请的20名工人中,大多是搬迁到县城的贫困妇女。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锦绣苗山刺绣有限公司,44岁的何慧琼(左一)和员工们在车间里合影(3月13日摄)。
何慧琼曾到江苏的刺绣工厂打工,学习先进理念。2016年,她返回家乡,创办自己的刺绣生产公司,转型升级传统苗族刺绣工艺,实现机械化生产。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家苗族服饰作坊,39岁的黄玉萍(左)和工人在整理服饰(3月13日摄)。
2012年,黄玉萍到县城开办苗族服饰作坊,带动贫困妇女居家就业。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毛潭村,陈洁(前)在查看新养殖场的建设情况(3月14日摄)。
2008年,大学毕业后,陈洁回乡在贫困村创办生态农业科技养殖场。部分村民实现居家就业,多年来保持稳定收入。猪场有母猪800多头,年出栏猪苗10000多头。目前,更加现代化的分厂正在建设中,即将实现投产。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香粉村,34岁的吴春颖(右)和妹妹吴冬仙在养殖场里喂鸡(3月14日摄)。
吴春颖和吴冬仙曾经在外打拼多年。2013年,她们回到家乡,成立养殖合作社,带领90多户贫困户养鸡。目前,合作社每年出栏土鸡12万只。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深度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