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临近,节日气氛同样弥漫到股票市场,上周开始,沪深两市的交投已开始逐渐趋于清淡。投资者再次面临长假前的选择难题:持币还是持股过节?
寄望于“春季躁动”行情的投资者,倾向于保持相对乐观的股票仓位;谨慎的投资者无意追逐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机会,但又苦于理财收益持续走低,不甘于持币守拙。有专业人士建议,在基本面信息仍无较大改善的情况下,不妨采取一种更为策略的方式,分批定投入场。
外资流入蓝筹走强
尽管开年以来沪深A股的走势“一步三叹”,但总体而言,自1月4日开始的反弹仍有延续之意。到上周,股指成功走出了2018年5月以来的第一个周线四连阳,并站上了2600点整数关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市场涨幅和成交量相比前两周继续萎缩,显示春节临近,投资者的成交意愿正在降低。
从盘面观察,表现最为强势的是银行板块,上周涨幅达到了2.2%,其后是家电(1.2%)、食品饮料(0.5%)、非银金融(0.35%)。相比之下,计算机、通信等板块继续调整,而建筑、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周期性板块以及受制于政策改变的医药板块,表现垫底。
持续跟踪市场的投资者会发现,这样的盘面表现其实很耐人寻味。
让人意外的不是跌的板块,实际上,下跌的行业各有各的原因,基本都在意料之中;出乎意料的是上涨的部分。不是说好的成长优先、小强大弱吗?为什么是银行、非银金融、消费走强呢?
对此,汇丰晋信双核策略基金的基金经理是星涛认为,今年以来市场反弹最大动力来自于MSCI新增资金的流入,其风格偏好显著倾向于大盘蓝筹和白马股,因此才会看到这类个股显著好于成长股。但这种配置带来短期交易性机会的同时,也蕴含了不少风险。经过2018年一整年的抱团,不少蓝筹股估值偏高、价格调整偏晚偏慢,在基本面没有显著改善的前提下,当前风险溢价并不突出。
由此观之,维持开年以来市场反弹的热点板块,显然并不为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所看好。
节后期待“春季躁动”行情
实际上,主张持股过节的投资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期待着节后的“春季躁动”行情。
根据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统计,在过去近二十年间,约有80%的比例发生过“春季躁动”行情,即一二月市场表现较好的概率相对较高。
从政策面分析,“春季躁动”的出现主要在于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三月两会召开前,其根本动力是政策面的积极信息对市场产生促进作用。
海富通基金范庭芳认为,在宏观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市场普遍预期中央层面将出台更多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对“新基建”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和民营经济的纾困,从长远来看,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值得持续关注。
而且,2018年中小盘股票的跌幅整体大于大盘股,今年的“春季躁动”行情中,机构更看好弹性较高的成长股,相对看空去年回调较少的顺周期品种。范庭芳表示,可将大消费、大金融等权重板块作为基础仓位配置,成长板块作为进攻,关注新能源汽车、光伏、计算机、半导体等板块,阿尔法将主要体现在对成长板块和个股的选择。
华商基金策略研究员张博炜也认为,在经济向下、货币持续宽松、无风险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的背景下,过去三年“大强小弱”的局面可能会出现变化。小盘股资产以未来新增投资为主,利率敏感性较高。有三大方向值得投资者关注:其一,综合考虑行业盈利水平,以银行、券商、地产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以传媒、家电为代表的可选消费板块以及周期板块中业绩韧性相对较强的化工、煤炭、建材及部分有色小金属等品种,其向估值锚回归的空间值得期待。其二,在经济基本面小周期下行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敏感程度较低的行业,如国防军工、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关注消费升级、科创板正式设立后产业升级的中长期投资机会,比如5G、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
理财收益水平持续下降
由于市场从去年以来的大幅调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取了持币观望的选择,近期持续萎缩的成交量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对这批投资者来说,当前的持币环境并不友好。近期银行间资金利率缓步走低,加之节前的降准安排,市场对未来一段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预期充分,当前金融体系流动性已经处于较为充裕的状态,理财市场的收益率持续处于极度缺乏吸引力的水平上。
对此,有基金经理建议,在市场尚未出现明确的投资主线时,投资者不要采取“梭哈”式的全仓压上,但针对当前市场平均估值水平已处历史低位的情况,不妨采用“定投”式的投资模式,分批进入市场。(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