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7时40分,我国首颗软件定义卫星“天智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该卫星由中科院软件所牵头,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航天九院771所等单位参与研制,其成功发射意味着卫星将打破传统封闭体系,进入开放化智能化时代。
“心情很激动!研制卫星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直到卫星发射升空时才感到多年的研究成果终于有所展现了。”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天智一号”总设计师赵军锁昨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此形容当时的心情。赵军锁表示,团队目前正对卫星进行全面在轨测试,预计半个月后正式投入使用。
什么是软件定义卫星?
此次发射成功的“天智一号”是一颗可以不断更新软件的卫星,整星重约27公斤,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采用“开放架构、模块集成、软件定义、一星多能”的创新设计理念,让普通大众通过智能手机即可访问卫星、使用卫星。
通信、导航、遥感是卫星的三大核心功能,“天智一号”是主要提供成像功能的遥感卫星,搭载的相机较多,且所有相机都可通过应用程序访问。赵军锁介绍说:“传统遥感卫星的拍摄目标基本上是确定的,在研制时就为特定任务设置好了相应参数,其灵活性较低,而‘天智一号’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可自定义成像模式及参数。”
与传统卫星相比,“天智一号”具有三大特色优势。据赵军锁介绍,“天智一号”的主要载荷包括云计算平台、一台超分相机和4部大视场相机。三大特色优势,一是智能程度高。云计算平台是它能够智能的关键,依靠该平台,卫星可在轨处理所获的大部分数据,再根据需要下传地面,从而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数据传输;二是卫星为开放型系统,可以不断更新软件。用户可以为卫星开发软件,并可根据一定流程将开发的软件上注卫星,开展在轨试验;三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利用“追星APP”访问卫星的实时状态。
用手机就能追踪卫星
“天智一号”卫星是“天智星云”应用开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平台还包括为天智卫星提供侧运控服务的“天智测控云”以及为开发者开发、测试、发布APP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天智开发云”。
此外,为将天智卫星与开发者和用户无缝连接,团队还打造了编程APP、追星APP以及应用商店。赵军锁透露,追星APP上线后,公众可通过手机了解“天智一号”的实时状态,向卫星提出拍摄要求,下达执行任务。
据赵军锁介绍,目前“天智星云”平台的搭建工作已初步完成,进入内测阶段,测试完成后将对外发布,让开发者都能登录到云端进行编程。“平台发布后,开发者不需要再在本地搭建开发环境,只需通过账号登录云端,即可直接为卫星开发应用程序,开发门槛会进一步降低,让更多人能够为卫星写软件。”
虽然人人都能为“天智一号”写软件,但要想软件“上天”还需经过一番考验。赵军锁表示,“天智星云”平台将作为一把尺子,为保证卫星软件的质量提供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只有经过在轨飞行验证,通过测试的软件才会最终进入应用商店。
当程序员遇到卫星
作为全球首个软件定义卫星,“天智一号”的研发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据赵军锁回忆,最初成立的天基综合信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卫星相关的数据。“当时实验室大部分人不是搞航天的,而是搞计算机的居多。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卫星软件复用性差,为一个卫星研发的软件到了另一个卫星上没法直接用,还要做大量针对性修改和测试,于是想到了开发软件定义卫星,用计算机思维解决航天问题。”
赵军锁表示,“天智一号”升空后,软件定义卫星工程便有了核心“抓手”,卫星投入运行后,团队计划用三年时间把雪球滚起来,目标在三年后APP数量达到1000个,开发者超过1万人,追星者超过千万人。为实现这个目标,团队将陆续发射“天智二号”到“天智十号”卫星,同时牵头成立了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今后还将陆续举办航天APP创新设计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