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2019年1月17日讯 (记者王海荣)不久前市委全会提出,深圳今年将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深圳昨天进入两会时间,致公党深圳市委准备的提案,便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标尺,量度深圳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国际化创新之都”上的差距。
基础资源与产业创新不匹配
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是三个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深圳正是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位列三大科创中心,却没有位列三大科学中心。在国家布局中,已经明确的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设在北京、上海和合肥。致公党深圳市委的提案坦言:深圳的国家研发基础资源与产业创新中心不匹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总结三大中心的经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有四个途径: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比照这些,可以看出深圳的差距。致公党深圳市委的提案直言不讳地说:深圳本土双一流大学数量为零,高等教育资源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此外,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偏少、能级偏低。提案列出的数字还显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深圳仅有6家,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也仅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
提案还称,深圳基础研究布局与投入不足。深圳基础研究战略布局无法满足产业创新快速发展的需求,在某些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方面缺乏超前部署,导致产业链“前端”薄弱,无法支撑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深圳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达4.13%,而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仅为3%左右,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聚焦基础实现新突破
科创中心与科学中心,只有一字之差,内容大为不同。改变不匹配的境况,致公党深圳市委盯准基础。
相关提案建议,首先要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提升设施开放共享和运行水平。其次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引进和培育,并争取将深圳市自主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列入国家规划。此外,建立稳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费保障,加强与国内外顶级科研院校合作,培养一流科研人才,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推动建设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展示中心、数据中心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
致公党深圳市委会还提出,要发挥深圳高新科技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鼓励企业寻找相对应的研究方向,参与到基础研究中,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入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攻克企业面临的基础研究难题。
空间布局抓住三大区域
针对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提案指出深圳空间布局中的三个点。
正中间的一点是西丽湖国际科技城。围绕着西丽湖,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毗邻而居,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以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也在此布局。众多高校、科研平台的集聚,将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核心区。
北面的一点是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21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自去年亮相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其核心区将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建设一批前沿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室、综合研究平台等,目前拟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
南面的一点是“深港边境创新科技合作区”。在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机遇,进一步强化珠三角东岸地区创新网络方面,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建议实施“南合作、北智造”战略,全面梳理统筹“机荷-深惠高速”以北地区的空间产业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北深圳科技制造产业带”的规划,满足“总部+创新研发+高端制造”的产业空间发展。南侧积极发展“深港边境创新科技合作区”,进一步加强深港间科创的合作。
从更大的空间布局着手,致公党深圳市委会还提议,深圳可以充分利用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契机,与周边城市联合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