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产经>科技>本日精选>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 书写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 书写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为了实现航天强国梦,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他们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用大工程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用探月梦促进中国梦,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深圳商报2019年9月9日讯 (记者刘娥)“嫦娥奔月”是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奔月、探月,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与豪情。2004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展名为“嫦娥工程”的探月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中国人开启了“奔月”的非凡历程。

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建立月球基地。我国正在进行无人月球探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计划,2007年中国首位“月球使者”——“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圆满完成卫星绕月飞行任务;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如今中国航天已经实现“绕”与“落”,下一步就是“回”。

为了实现航天强国梦,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他们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用大工程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用探月梦促进中国梦,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探月之路交出亮丽“成绩单”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开创了我国航天史上的7项第一:第一次探测月球;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第一次为月球“画像”,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探测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嫦娥二号”获得了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并为“嫦娥三号”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首次完成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并证明月球没有水,首次获得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实现了着陆器与巡视器的分离,玉兔二号上场表演,在月背留下了首行长长的脚印;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和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中国还与NASA共享探月工程数据,开启国际航天合作新篇章。包括沙特、德国在内,越来越多国家希望与中国探月合作。

探月凝聚无数科学家心血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凝聚了很多科学家的心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探月工程是汇聚了全国2000多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重大科技工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科技工作者们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的结果。

为解决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与地球通信的问题,吴伟仁和团队用了近两年时间,解决了中继星通信的最佳空间点问题,才有了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终结月背通信“不在服务区”的历史;才有了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且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搭载科学实验项目顺利开展。

对于科学家们不畏险阻探月的意义,吴伟仁回答,探月工程带动了深空测控技术、火箭准确入轨技术、探测器技术、变推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精确控制技术和66米口径地面深空探测站等技术的发展。

深空探测需一代代接续奋斗

吴伟仁说,探月工程是高风险事业,中国探月却取得了“五战五捷”的战绩。这离不开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

上世纪50年代末,产生了用卫星为国家找矿的想法,到2004年月球探测工程的综合立项报告批下来,中国探月工程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用了45年论证、准备。40多年他很少回家,他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他在哪里,平常干什么。

孙家栋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并参与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研发。1955年,孙家栋结束七年的留学生涯回国,为的就是报效国家。

如今嫦娥四号已经登上了月球背面,中国航天的探月工程并没有因此止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除了嫦娥五号,还将有嫦娥六号完成月球南极的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展开综合探测,嫦娥八号在月球表面实现“3D打印”房子等关键技术……

[责任编辑: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