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的制盐史已有数千年历史之久,穿越历史隧道,其发展经历了由原始手工生产、手工机械生产到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过程。在徐闻县西南方的港头、毛练村就有宋代的国家盐场地递角场遗址,这些一千多年历史的古盐田,默默地见证了悠久的制盐历史。
最初的人工煮盐:锅煎熬制盐
据《徐闻县志》上所记载,徐闻县煮盐始于唐朝,古代直接用海水煮盐,后才改用清水冲,洗盐土,过滤出卤水熬盐出的盐称“热盐”。当时的用火煮盐,煮盐工具有瓦罐、瓦锅,这两种器物一直沿用到广泛使用铁锅后才消失。这些煮盐的瓦罐、瓦锅比起老百姓日常用的瓦罐、瓦锅要大得多,是特制的。这种大瓦罐、瓦锅的特点是整个结构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由于个头巨大,其制作的工艺都比百姓日用的瓦罐、瓦锅要粗糙。煮盐时,人们用这种制作简单的大瓦罐、大瓦锅,成排地、相互依靠地放在海边的地上,装满盐卤水,其上铺架柴薪,使之煮成结晶盐。烧成的结晶盐,只是底部的一小块,为了便于取出结晶盐,而将制盐工具制成尖底杯和圜底。在烧煮过程中,尖底杯和圜底釜会损坏一些,损坏的器物和木炭渣经过平整,继续进行下一次烧煮过程。这样无数次烧煮制盐,熬盐法,费时费力费柴,成本高,效率低,灶丁一人年均产盐不足1吨。
上千年来历经煮盐、煎盐方式的传承与改进,雷州半岛沿海灶民一直在努力加大海盐生产的开发力度,提高制盐的技术含量。到明朝时,由于煮盐、煎盐式生产,劳动强度较大,旧时灶户为此颇费功力。按煎盐之法使用时间最长,晒盐法普及之后,还有很多盐场保留着传统的煮煎盐工艺,尤其是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
滩晒法的兴起:标志制盐工艺的飞跃
后来由于晒盐法的兴起和推广,煮熬盐法遂被晒盐法所替代。原本是由于沿海有些低洼的凹地,由于打台风时海水冲上岸上,由于有些海水冲进海边这些低洼的凹地里,风平潮水退后这些低洼的凹地还积着海水,经日晒后逐渐结出结晶体,所以后来沿海的盐民遂在海滩上刻意挖出类似这种低洼的凹地来囤积海水让其晒出结晶。据《徐闻县志》上记载,据说在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前,徐闻县沿海人家见晒盐有利可图,便合资围建盐田。在围堤内,按投资股份划分海滩面积,再由各人平整成大小不等的小漏号及一块块的水幅(晒水池)、结晶池(晒盐池)。当时水幅和结晶池规格不一,面积很小,一般只有1-4公亩不等。
晒盐较煎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又省工时,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滩晒亦有多种制卤方式:或掘滩晒盐,或纳潮晒盐,二者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无异。盐区海潮频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
虽然晒场已兴起,但由于传统的影响,煮煎盐的劳作方式仍然散见于一些盐场灶地。在明朝和清初时期,雷州的海盐生产已广泛采用晒盐法,但其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这是因为由于煮煎产盐之法流传时间特别长,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难以当即取消,况且开滩晒盐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大成本,并非所有灶户皆能一步到位,所以在晒盐法普及之后,传统的煎盐工艺依然保留下来,而且在阴雨季节,滩晒无法进行,很多灶户继续煎盐,如《徐闻县志》上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县东、县西南部海边,曾搭有不少煮盐工棚,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全县境内约有煮盐工棚190多间,盐灶300多副,约有600多户人家常年或农闲时煮盐,县西部有个盐灶坡村,就是因煮盐而得名。
其后经政府的逐渐推广和整合,康熙朝以后,除了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制盐外,在雷州晒盐法彻底地取代了传统的煮煎盐法。据《徐闻县志》中所记载,清咸丰年间,徐闻全县盐业生产已经以晒盐法为主。
雷州半岛现代原盐生产的演进过程
清代后期,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等地盐民试行晒卤制盐技术。民国20年以后,雷州徐闻县西区的盐民聘请福建、浙江的师傅传授制盐技艺,整滩造埕、扬卤晒盐……作为重要的盐产区,雷州半岛的步伐也一直在突飞猛进,以徐闻盐场为例:1952年-1954年,盐区改造,把地主、漏主及富商的盐田及设施收归国有,盐民产盐,一律以“公收”方式付款,盐民一人,每年收入现金120元到150元。1955年徐闻县盐区在新地、苞西安装风力扬水车来提海水制盐。1956年安装电动扬水泵,其后组建海上原盐运输船队。1964年,在原有盐池池底铺垫石块,并启用压池机平整,为日后机械化操作打下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徐闻盐场用薄晒勤转的制盐工艺,抽水制卤与卤液结晶上下工序紧扣,提高盐的产量质量。用扩建结晶池与卤水蒸发池提高原盐产量。1970年,建起海底纳潮站,70%以上盐田实现扬水机械化。
上世纪80年代末,雷州半岛的制盐基本实现机械化。90年代雷州半岛所生产原盐、加工盐及综合利用盐资源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范畴已包括:纳取海水、盐湖卤水或地下卤水,在盐田内日晒成盐;用圆锅、平锅加热煎煮或用真空、热压蒸发、浓缩成盐;按用途对原盐进行加工;从制盐母液中提取其他化工产品。制盐工业既是原盐提采工业,又是盐产品化工加工工业。
今天徐闻盐场:关于现代盐工业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思考
从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著名盐场递角场开始,徐闻县的盐业生产场一直是雷州制盐业的主要生产基地。而作为广东四大国有盐场之一的徐闻盐场位于雷州半岛西部背风坡地带,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年均蒸发量为1918.1毫米),加之地处半岛的尾闾部位,地表入海径流量少,使得近岸海水的盐度较高、泥沙较少、无污染,是理想的晒盐、煮盐场所,年盐田单位面积产量为全国海盐区之冠,适宜大面积海水滩晒制盐。
如今徐闻盐场是国家食盐定点的重点生产企业,据悉,2006和2007年,全场原盐产销量均超过5万吨。由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区位,徐闻盐场已纳入广东省盐业总公司的制盐发展板块,将来的结构调整方向是引进先进技术、引入资金和人才,深度整合两盐场现有生产设备基础好、单产高,质量好的盐田,加大雷州徐闻两场盐田基础设施技改的投入,实现盐的规模化生产。作为广东最大的海盐场,徐闻盐场在华南地区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不单表现在原盐生产方面,在旅游开发方面也很有优势:
首先,来到徐闻各盐场,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银海。这里,渠道纵横整然有序,井井盐田银交闪闪,水泵房池星罗棋布,制盐机械转动轰鸣,处处呈现一派生产繁忙的景象。其次,参观盐场制盐很有趣味,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便逐级升高。每天下午一辆辆收盐机忙着收盐,机后铲起一道道雪白的盐花,机前的旋转刀片,迅速地把盐捣碎,盐粒通过自动传送带进到机仓里,运到池畔,堆成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银山。而在附近的海边,沙滩平缓绵延十里,沙质洁白松软。西边的珊瑚礁、东边的山岭犹如天生地设的屏障,挡住了吹来的风,冲来的浪,使这里的新月形的海湾,水面如镜。第三,除了盛产原盐以外,也是粤西地区久负盛名的渔业生产基地。可以说,徐闻盐场是盐城,也是渔场,加之风景美丽的海湾、沙滩,必将吸引更多的游人。有学者和旅游行家建设:未来可在滨海建立盐业博物馆。馆内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历史文物区、动手做实验区、新产品体验区、世界各地晒盐资讯与模型展示等静态展示区。馆外除了造景,还应有传统示范盐滩,可供游客体验与学习。还应设景观步道,供游客登上盐山,享受盐村风情的同情,也可领略雷州半岛历史悠久的制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