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萃华的工作后,其实董事会给我安排了一些思考,然后我自己就真的陷入到思考中了。因为萃华有一百多年历史,我们是老企业,上市公司要转型,有很多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我大量接触了很多资源,包括咨询公司,包括各种专业的管理机构、技术机构,研究了很多东西。包括前段时间也看了去年腾讯发布的“00后客户画像”,其中有一批对我影响特别大。
有一个16岁的高中小女生,连续三天熬夜,给他关注的一个直播的主播做了一个动态视频作为生日礼物。这个小女孩一年当中给这个主播刷了接近5万块钱。有人采访她,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这个我是很难理解的。这个小女孩说,其实就像大家喜欢宠物一样,有些人喜欢小狗,有些人喜欢小猫,我就喜欢“养宠物”。
看了这个数据之后我很惊讶,是我离这个世界太远了吗?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跟不上。我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年轻一代对消费的理念和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信息量特别大,就像刚才徐总说的,现在我们缺的不是信息,缺的是过滤信息的智慧工具,我们一直在做选择题。我们面临非常多的选择题,比如营销。之前的营销方式非常单一,因为营销渠道比较少,只有主流媒体,只要你拿一个标王,就红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复杂的营销系统中,如何找到一条路径?就像刚才葛总说的,这是一个技术活,不是按照原有的套路就能完成的,简单粗暴的投放在现在这个时代会变成石沉大海。供应链里,做一个爆款,卖两三万件是不是今年就成了?现在的需求不断迭代,是不是要小批量快速投放市场?这又是一个选择题。业务也面临选择,线下有购物中心、直销、店面,线上也有很多平台,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一家百年企业来说,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真考虑了之后,我认为所有的品牌和商业体的发展,都存在道和术的问题,首先是道,其次才是术的问题,我就把我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
萃华是1895年成立的,明年是故宫的600周年,也是萃华的125周年。
这是一张太极图,一部分是创新,一部分是传承。对一家百年珠宝企业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商业的核心是什么?商业的外延是什么?内核,基于文化情感的需求,精致品质产品,浑然一体的体验。外延,包括新零售、新金融、新技术、新制造、数智化运行、电商、线上运营等等。一家百年企业,需要考虑这些创新和传承的节奏。
这是萃华的历史,如果形成一部电视剧,可能比闯关东还精彩。(PPT图示)大家可以看到,这是萃华的老店,旁边是北京非常著名的一家老字号。
这是当时溥仪皇帝登基时萃华做的皇冠,是当时半夜把门店砸开,把工人抢走才做成的。作为这样的一家企业,就像我们董事长说的,如果这是自己创造的品牌,可以放弃一些生意不做。但这个品牌不敢放,因为是文化的传承,是中华老字号,我们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感,放不开就只能咬牙坚持往下做,而且还不能做得差了。
(PPT图示)这是当时最早的时候萃华的几个海报,这是当时在哈尔滨开分店的一些海报、票据,还有当时做的一些首饰。
我分成了“起承转合”的四个部分,刚才讲的是“起”的部分。
现在讲“承”。
(PPT图示)这是沈阳一家两千多平的萃华文化历史博物馆,专门把萃华所有的历史、文物以及现在创新的产品放在里面,保留记忆。
(PPT图示)这是我们2017年12月29日在故宫的御花园开的故宫萃华店,现在每天有8万真实客流从我们门口路过。我一直在想,怎么把这8万的人直接转化过来,一天8万,这可不是一年8万,一年是7000多万人从我们门口路过。如果能转化这个流量,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厉害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PPT图示)萃华的企业文化,这是我们要传承的核心。
现在进入“转”的时代。2014年萃华在深交所上市,在全国开始做直营和加盟的布局,开展了一些线上渠道。2017年,我们快速跟国际接轨,参加了三次巴黎时装周,文化部也带着我们一起走了“一带一路”,去了罗浮宫,还去新加坡和韩国展示了萃华的工艺,尤其是我们的花丝工艺,这是萃华比较重要的传承部分。
这是参加电影节明星拿的包,都是我们用花丝编制出来的。萃华一直尝试跟市场做接触,希望把珠宝原有的东西发挥出来,珠宝和饰品是有天然区别的,饰品是为了美,珠宝也是为了美,但珠宝除了美,它还是一种内涵、贵气的表现,这是它的差异。
我还在思考一个观念,不一定正确,我也想今天分享一下。从三年前开始,水贝珠宝圈出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全部的展厅都在做小清新,特别多,一夜之间大家都在做这个事情。第一,年轻人的消费理念是不是跟珠宝相关的?这件事情要思考清楚。第二,年轻人的可支配收入上,珠宝的选项排在第几位?这个也要思考清楚。除了房子、交通、住房、餐饮、教育、医疗、社交、互联网买Q币、充值会员、换手机、买手表,如果每个月这些收入切完,珠宝的选项到底在多少位之后?这么靠后的选项,你还要投入巨大的资本去推动它,让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买一件珠宝?我一直没想清楚这件事。首饰几十块钱或者两三百块钱,买完不喜欢就扔掉了,但珠宝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制约了它必然是有高附加值的。珠宝应该卖给谁?应该是女性。在她走过人生一段成长期、感情经历、婚姻,成为母亲之后,这时候她对于世界和自己的认知基本清楚了,她对于选择一些让她由内而外地展示自己气质和文化上,已经有自己的认知了,这时候她才能成为真正的珠宝消费群体。
我有时候在思考,是不是我的方向发生了错误?我宁愿等着这些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等到她告诉我们,你的产品和我人生想象当中的理解有重合的部分,我愿意跟你们的品牌建立更好的关系,这可能是我对珠宝的理解。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喜欢的模型,叫“黄金圈法则”,是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个思考路径。几年前大部分的品牌是由内而外思考的,做出来一款产品,然后想办法卖给消费者,我们特别重终端推动的营销,各种话术、培训、套路,把一件产品卖给站在柜台前面路过的消费者。但现在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实现的路径是什么?最后要告诉消费者,这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我只是把它呈现给你而已。
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我认为,消费者最终需要的是“大服务”,他不是需要一件产品。如果真的需要这件产品,就有无数个替代。珠宝的替代产品非常多,手表就是珠宝的替代产品,所以他们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吃一顿饭,如果现在很饿,沙县小吃可以,肯德基也可以,麦当劳也可以,这个餐好不好吃重要吗?没那么重要。消费者需要服务,需要内心需求的满足感,所有的产品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商品仅仅是服务的一部分,通过商品产生的交付式体验才是消费者需要的。
讲一下新零售路径。之前大家都清楚,人是消费者,货是卖方主导,场是门店(位置是重点)。现在的创新不是这样的,人不是消费者这个自然人,我们经营的是他的需求。一个人的需求是多变的,你要记住,15岁、25岁、35岁和45岁的女性对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同时定位一个人?你能把HelloKitty卖给45岁的女性吗?首先要看需求,不同年龄层有切割,一个女性生完孩子之后的心态,她看待这个社会、工作、周边人的心态真的不一样。虽然我不是女性,但我还是尊重女性对人生经历过程转化成内在沉淀的一些东西。货是基于品牌特色的交互式体验,这对萃华来说是一个难题,我们也不想碰触这样的难题。场是场景(现实+虚拟的数据一体化),我们甚至想跟公安部联合,做一个门店,所有的珠宝你拿起来就可以戴,就像超市一样,里面有一个人,但不是销售员,只是一个做服务的人,你需要的时候可以帮你提供服务。但是当我思考这个过程的时候,市场上的无人零售就出现了,又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迅速又都消失了。
到底要做什么?要做消费者心目当中的珠宝,要做东方时尚文化珠宝的专家。有一天我想穿旗袍,我特别希望回归到中国人心目当中安静的状态,想学茶艺。这时候你的心态真的发生变化了,有一个品牌,就是这个阶段想要的东西,我们就想专注一个领域,打造极致特色,塑造品牌基因。围绕这个领域,深深地扎进去,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取不了那么多,就在这里做好我可以做的所有的东西,静静地等待她们来,我相信她们一定会来,只是我要把我做得更好而已。
刚才葛总讲到国潮的问题,萃华只能做国潮,做不了别的东西。第一点,我认为时尚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没有自下而上的时尚,都是皇室先用,高管再用,再往下传递到精英阶层、娱乐层、时尚圈,然后一层一层传下来,一定是这样的。中国国潮这个事情,是国家主席在推,是总书记在推的,我们总书记夫人出访,永远是国潮,所以这个部分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有一定基础。所以我在产品的规划上,用的是中国非遗工艺演绎时尚元素,我们不做中国的老元素,研究时尚元素,比如用花丝做一颗爱心,花丝编制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女性会很喜欢爱心,但是用花丝编制出来的爱心,是不是更有一种韵味?还要用国际语言演义中国元素,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所有的大牌都在做国潮,像LV,香奈儿最近推出了一款中国的屏风系列,大家可以去看看。萃华也在做,包括故宫授权的一些产品。
这是我们的一些产品,这个包是纯银加金的。还有花丝的首饰盒,还有山水芙蓉花丝手包,在巴黎时装周的时候,很多女性抢着要这个。
以上都是我们尝试做的一些事情,在这个方向深入进行挖掘。我经常说一句话,商业只有两点,一个是顶层逻辑,一个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有消费需求和渠道需求,不能放弃渠道需求,马爸爸需要赚钱,不让他赚钱他不给你活路,百货中心没有销售他会把你踢出去,还有代理商,你不让他们赚钱他怎么跟你玩?
顶层设计是服务和产品,只有这两件事情。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型,商业发生了几千年,模型一直在变化,但顶层和底层永远不会变。包括生物智能出来以后,可能连手机硬件这种东西都不会存在了,现在已经是软件的时代了,你看看你的办公桌和你的家庭,你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和手机在变,其他的东西没有变化,其实都是数据和信息的变化,硬件已经没有什么变化了。
萃华125年的历史,是成长的印记,更是下一个百年的底气。回望过去,更要探索未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我自认为,我处在一个非常让我觉得兴奋和幸福的年代,这个年代打破了所有可能的既有格局,为我们所有的企业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是前所未有的窗口期。如果我们能在这个窗口期寻找到自己的企业发展路径,我相信商业格局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这也是我特别想做的一件事情。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我也希望跟更多的朋友们进行学习和探讨,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变数,我们只能在求变当中前行,但也要谨慎控制好,让自己不要死在黎明之前,这件事情特别烧脑,头发白的也特别快。我今天只是想把我的思考跟大家进行分享,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有好的想法我也能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