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分享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联起人民领袖同扶贫事业的不解之缘。

(六)

路的故事——“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

“中国减贫之路的特别之处何在?”

2019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罗世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探寻答案,只有回溯走过的路。

50年前,陕西梁家河的黄土地上沟壑纵横,习近平同志亲眼目睹百姓艰难、体会群众疾苦。

“知青刚去时,还有些粮食供应,后来要靠自己劳动,跟老百姓一样,就挺紧张的了。”多年后习近平同志仍记得,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仅有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

“刚开始,知青脑子里都是概念化的东西,觉得要饭的都是不好的……后来,我们自己落到快去要饭的地步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主动帮着出去要饭的人开路条、开介绍信。那会儿,这些现象让我们心里大为触动,感觉农民怎么这么苦啊。”

几十年后,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对全世界坦陈了自己当年质朴的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正是走过这样艰难的路,向贫困开战的决心才会如此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所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中,千千万万个“梁家河”旧貌换新颜——“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山路,见证了一段动人的往事。

30年前,下党的山路蜿蜒崎岖,习近平同志着手探索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道路。

“那个地方,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地委书记我是第一个去的。”习近平同志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我们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他说这样走近一点。”

当地百姓自发来到路上,每隔上两三里就摆上一桶一桶用土药材做的清凉汤,让习近平同志一行消暑。

“虽然很累,但我很感动。”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那样一个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记你几代。现在他们还会说,当年习书记到过下党乡。冯梦龙在寿宁当过知县,上任时路上走了半年。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为官都想当舒服官,那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

今天,千千万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正坚守在最贫困的地方,进村入户、一人一策,找准“病根”,拔掉“穷根”。

两年前,四川大凉山的山路崎岖险峻,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去到那里,给那里的彝族群众带去关怀和希望。

开门是悬崖,背后为绝壁——大凉山深处,阿土列尔村人祖祖辈辈对“路”的形象认知,是从一道道绝壁、一道道天堑开始的。

公元前130年,汉朝使节唐蒙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意欲修建西南夷道而“不成”。夷道艰险,难于登天。这里的村民们用木棒和藤条在最险要的地方编成藤梯,这些“天梯”就是他们抗争命运的唯一出路和希望。

“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电视新闻报道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在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后,总书记的心里“稍稍松了一些”。藏在云端的“悬崖村”办起旅游,招揽客人;忧心忡忡的父母,从此不再为儿女的上学路担惊受怕。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脱贫攻坚为亿万人民打通奋斗之路——

“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此刻,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奋力冲刺时不我待。

“我多次讲,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面对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等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清醒冷静、沉着应对。

从初到梁家河的知识青年,到为国为民夙夜在公的人民领袖,习近平同志走过坡急沟深的盘山路、走过覆满冰雪的乡村路、走过滚滚麦浪间的田野小道……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今天,他正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记者赵承、霍小光、张晓松、侯雪静、林晖、施雨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