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圳40|黄宇华:深圳加大湾区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华尔街+硅谷”的地方
2020-09-09 09:3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见圳40|黄宇华:深圳加大湾区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华尔街+硅谷”的地方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见圳40·外国人眼中的深圳”系列访谈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以影像、文字、音频、书籍等多种形式,专访科技、金融、医疗、教育、人文等不同领域的40名外国人才代表,讲述40年来外国人才见证、参与以及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故事。该活动由科学技术部外国专家服务司指导,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外国专家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深圳新闻网承办,得到了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招商蛇口的特别支持。】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9月9日讯(记者 田志强 曹园芳/文 蔡凯伊/图)一杯手冲咖啡,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黄宇华正在咖啡馆里与同事以及客户探讨着关于项目上的问题。我们对中银股权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筹)总经理黄宇华的采访也在这里徐徐展开。

黄宇华接受采访

2005年至2008年担任澳新银行总行衍生品结构师;2008年至2011年担任德意志银行衍生品及结构化融资结构师;2011年至2013年担任新加坡交易所大中华区董事,2013年至2017年担任平安银行总行投行部另类投资兼并购重组处处长,2017年至2019年担任招商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澳大利亚到新加坡再到香港,最后到深圳,黄宇华先生的海内外经历不可谓不豪华。他在8年前回到中国,回到广东,来到深圳,就是为了寻找那份“归属感”。

“一个城市的气质与气韵,往往是需要沉淀和融合的。”黄宇华说,他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深圳的人文情怀,是其骨子里的中国情结。“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是制造业供应链,而这个供应链的‘创新引擎’就在深圳。我希望能在深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己中西融合的优势,参与其中,见证历史。”

深圳人性化的便民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2013年回国至今,黄宇华已经适应了在深圳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8年的国内生活,尤其是深圳生活,他评价道“深圳是一个宜业、宜居的城市,深圳市对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黄宇华(右一)与同事交流业务

黄宇华认为,深圳有很多人性化的人才政策,是真正把人才引进落到实处的城市,比如子女入学,在入学申请系统里会有“高级人才”选项。“虽然我是外籍,但我也在深圳递交了中国绿卡的申请并成功获批,整个申请过程中深圳政府单位的高效办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深圳首开先河让港澳籍儿童入读市内公立学校这个政策必须点赞,前海率先推出的外籍人才税收优惠也是非常有诚意和竞争力的。”

作为“深圳高级人才”中的一员,黄宇华在被问及“深圳未来需要引入的金融人才类型”时,他表示,深圳未来需要引入“复合型”金融人才:不光会投资,也要会融资和募资;不光懂人民币,也要懂美元;不光懂企业,也要懂政府。最后,得有全力协助深圳金融国际化的情怀。

有望融“华尔街与硅谷”于一体

“深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有可能实现‘华尔街+硅谷’的地方。”黄宇华告诉记者,深圳能在40年从零开始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40年来,深圳以“背水一战”的气魄和胆识,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担当,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创造了许多“从0到1”,又在发展中解决了“从1到100”“从1到N”的问题,造就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智能化发展的奇迹。

黄宇华电话沟通工作中

面对深圳目前的发展状况及深圳在40年里所取得的成就,黄宇华对深圳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一是与香港合作共赢,分别作为境内外的桥头堡,共同盘活离岸以及跨境人民币资产管理市场,助力国家的“一带一路”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二是继续加强升级“科创立命”精神,带头统筹大湾区的科创研发、上市公司以及核心供应链资源,辅以资本为纽带,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见“局”破“局”。三是大力发展文创和艺术产业输出中华文化。

黄宇华强调,深圳从以前的“经济特区”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都是在承担“破局”的重任,深圳从来没让市场、国家以及历史失望过。

关于黄宇华

Aaron (Yuhua) Huang(黄宇华),澳大利亚华裔,为美国CFA注册金融分析师持牌人以及中国绿卡持有人,现任中银股权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筹)总经理。

声明:该文及视频为“见圳40·外国人眼中的深圳”组委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发布。

(本期策划执行人员:王婵、曹园芳、宋志卿、田志强、蔡凯伊)


[编辑:曹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