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深圳“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2021-04-12 11:07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打卡深圳“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百尺竿头,百般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取得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深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杰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长卷中,深圳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印记。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深圳发布、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联合制作推出的《打卡深圳“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栏目,通过视频、直播、图文、采访等形式,走进深圳党史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前海展览厅、宝安抗日纪念馆、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等一批优秀学习基地。通过走进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一起回眸这些闪烁的历史足迹,重温那些滚烫的初心与梦想,激励我们更加满怀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今天,我们来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4月12日讯 (记者 陶倩)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是目前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深圳市唯一的主题性纪念馆,也是“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深圳市首批红色旅游景区”、“深圳市党史教育基地”、市委党校“活动教学点”、“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宝安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基地”、“龙华区党员教育及基地”、“龙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华区廉政教育基地”和“龙华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深圳仅此一处。在近日深圳市公布的全市“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名单中,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光荣在列。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深圳新闻网记者的脚步,一起来打卡这座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全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有电子地图、LED墙、沉浸式投影、弧幕影院、幻影成像、名人综合查询大屏、图文扫码下载平台等。纪念馆共设三个展厅,分别为一号、二号展厅和白石龙会议旧址。

纪念馆的一号、二号展厅主要以图文资料、文物展陈和互动多媒体为主,以龙华人文精神、建立抗日武装队伍、文化精英香江蒙难、深入敌后秘密营救、安全护送回到后方和文化精英展才华6个篇章全面展现1942年历时近200天的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

改造后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左边是文化名人雕塑群,庄重肃穆;右边,扩展了一个文化名人大营救广场,广场背后的墙壁上雕刻了在那次大营救中的文化名人浮雕头像。纪念馆还增设了多媒体人物墙,上面有百余名营救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和盟军安全脱险背后无名英雄的头像。点击人像可弹出图文介绍,让市民直观地感受当年游击队和老百姓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忍饥挨饿送情报、送医送药等情景。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经升级改造后,大量声光电前沿技术的运用,给参观体验带来强烈的“沉浸感”。一号展厅入门处是一个LED大屏幕,上面滚动播放着文化名人大营救的视频。与之呼应的,展厅出口处有一个弧形影院,播放的是香港沦陷后对文化名人进行抢救的视频。展馆加入了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科技元素,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陈“严肃、冷漠、沉闷”的印象。在多媒体电子沙盘上,观众可以点击图片观看大图,还可以扫描二维码,把图文下载到手机里收藏。

历史场景设计更加生动,主要场景化展示区有二处:一处是在当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白石龙天主堂研究部署大营救方案的场景,还原了当时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任务部署会,仿真的模型人偶呈现了当年尹林平、曾生、王作尧、杨康华等人开会的场景;另一处是在香港铜锣湾避风塘驳船码头小船中茅盾夫妇等人准备“横渡”九龙红磡的场景,波浪翻滚、夜色昏沉,精细的设计仿佛带着大家重回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营救。

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办事处白石龙老村1号(民塘路与民丰路交汇处、白石龙地铁站以北500米、白石龙幼儿园隔壁)。

联系电话:0755-21047864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30

星期一休息(闭馆)

[编辑:刘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