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正加快集聚,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粤港澳合力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将广州与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
为加快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建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获批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等高端平台加快集聚,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加快构建。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到广东工作。广州生物岛共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近300多家,其中院士项目20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50多个。
位于佛山的博智林机器人谷组建了机器人与智能产品研究院、基础技术研究院、智慧建筑研究院、新型建筑研究院等4大研究院,引进和培养研发人才超过4000名,2020年递交专利有效申请2898项。
粤港澳大湾区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地区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努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创新之都”深圳,已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有着“世界制造之都”之称的东莞,正着力打造更多的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推动与港澳台在物流、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领域的开放合作。
图为2021年4月22日,在广东瑞谷光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洁净的万级无尘车间里,自主研发的高精密自动化生产线一派繁忙。人民图片张进刚/摄
肇庆依托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着力打造大湾区重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消费类电池生产基地。
江门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以制造业高质量“八大行动”,全力打造“5+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将新材料、大健康等培育成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粤港澳三地把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建成一批重大跨境基础设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融互通。
大湾区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效应不断增强。香港机场扩建、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加快建设,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首位,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
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加快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河套等重点合作平台开发建设,正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累计推出610项制度创新成果。前海深港创新中心等投入使用,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3万家,前海合作区注册企业实现增加值2586亿元。
图为2020年10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石。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聚焦与港澳科技创新、特色金融、公共服务等合作,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运营,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累计落户港澳企业3870家。科研资金跨境拨付、港澳人才担任公职人员、试点实施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等创新举措在南沙率先落地。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粤澳合作开发横琴模式,探索建立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品牌工业、现代金融、商贸消费、文旅会展、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平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引进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立分部。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先期准备的37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已投入使用,建成深港协同创新中心、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4个创新载体,率先承载香港及海外高端科创资源。
经过近4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 |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