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N2015新闻发布厅>现场实录>

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深圳市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

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深圳市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2022年1月21日(星期五)上午10:00,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强、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华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市住房建设局副局长薛峰、市交通运输局二级巡视员徐忠平,介绍深圳市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吴筠主持发布会。

实录内容:

 主持人吴筠(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近期,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同意深圳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今天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介绍深圳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推进措施,并且就有关情况回答记者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强先生;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女士;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华平先生;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女士;

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薛峰女士;

市交通运输局二级巡视员徐忠平先生。

首先,我们有请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强先生介绍我市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的有关情况。

黄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近期,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深圳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深圳新的一项光荣使命。接下来,我就试点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通报。

一、深圳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的意义

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深圳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策划战略性战役性改革,多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积极申报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深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

二是为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深圳以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加强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为深圳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有利于夯实深圳交通、能源、水利、信息技术等基础,促进大湾区内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更好提升深圳都市圈发展质量,增强城市长远发展后劲,为深圳高质量建设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圳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的有利条件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2021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3635.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6.8万吨,客货运吞吐量均位居全国第三位。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达到302条,年吞吐量2877万标箱,居全球第四位。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5094万人次,城市轨道总通车里程达到419公里,高快速网里程达到616公里,高峰期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57.7%。目前,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已基本建成高铁、城际、高快速路、边界道路全覆盖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与周边城市人员往来密切,城际日均出行人数约百万人,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城市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市供水能力达735万立方米/日,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以上。再生水可利用量达到397.6万吨/日,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3%。市内电源装机容量达到1700万千瓦,拓展贵州、云南等外电输电能力达到800万千瓦。拥有垃圾焚烧发电厂9座,总设计能力约1.74万吨/日。年上网电量约25.8亿千瓦时,市政污水管网达7969公里,雨水管区达10945公里。

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优势明显。已建成5G基站5.1万个,已建成多功能智能杆超过1.5万根,5G网络实现全市覆盖,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94.2%。深圳超算中心运算速度达1271万亿次/秒,是世界最早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超算中心之一。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已推进首批95个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4119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6,率先构建新型基础设施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服务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深圳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要求仍然存在差距,亟需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试点主要内容及创新亮点情况

按照试点方案,深圳将着力打造“四型城市”:一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示范城市,二是区域一体化通道型城市,三是可持续应对变化的韧性城市,四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型城市。试点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推动跨界引领发展。围绕提升枢纽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建设交通物流设施、健全枢纽发展新体制机制、打造枢纽站城一体开发新模式、培育枢纽经济发展新业态等5项重点任务,打造国家级民航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等2个重大平台,推动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等18个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到2025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基本建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枢纽+区域+产业”协同开发模式。

二是推动跨区域一体发展。围绕探索推进区域规划共绘、探索推进区域设施共建、探索区域交通设施运营共管、探索区域水资源共享等4项重点任务,打造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平台等2个重大平台,推动机荷-惠盐高速改扩建等24个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重要干线路网、多层次轨道网、高铁出行圈畅通高效,城市供水安全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推动跨领域协调发展。围绕探索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构建安全韧性的资源保障体系、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环境、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5项重点任务,打造城市水务智慧管理平台等2个重大平台,推动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扩建等12个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水、电、油、气等资源保障有力,城市景观优美,生态环境宜居,现代化应急体系完备,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推动跨前沿技术融合发展。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体系、集中布局科技基础设施等6项重点任务,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等3个重大平台,推动深圳湾实验室等20个重大项目引领。到2025年,建成“万物互联、数智融合、技术引领”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源头创新突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历史机遇,切实抓好试点任务落地实施。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强副秘书长对于深圳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有关工作情况的总体介绍。我们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我是深圳特区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郭主任,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备受各界关注,请您介绍一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及我们未来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郭子平:谢谢您的提问,下面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传统基础设施相比,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是从条块到系统。目前我们的交通、生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是缺乏“整体基建投资”的这个概念,难以形成网络规模的效应。那么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就是以系统枢纽工程为抓手,通过“规划一张蓝图、建设一个主体、运营一个中心、开发一个平台”,来有效地解决项目之间“统得无力、分得无序”这个问题。比如说,作为深圳“三主四辅”主枢纽之一的西丽综合枢纽工程项目目前就是采用系统化设计,建设4条国铁、2条城际、4条地铁换乘的“超级枢纽”,构建“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立体慢行网络,对应“地铁连接、地下商业、城市界面、公共空间、上盖开发”这五层楼空间,在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公共配套、商业服务等各类设施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将割裂的城市空间重新进行缝合,实现“枢纽即城市”的高度融合。

二是从政府到市场。以往基础设施投资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是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来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通过REITs等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圳将充分用足用好我们自身市场化高度发达的这个优势,围绕枢纽经济、通道网络、韧性城市、新基建等领域,多谋划多储备有现金流的公益性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土地投融资模式研究,实现投资的造血循环这种功能。

三是从传统到新型。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指的是交通、能源、市政等领域的设备、建筑和设施投入,数字技术投入的规模不大、占比也不高。当前,一场颠覆现有产业组织形态、重塑全球技术经济格局的数字化重大变革正在加速到来。传统基础设施难以支撑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那么亟需构建政府社会协同投资、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未来数字时代提供底层支撑。

四是从单一环节向全生命周期过渡。深圳是全球200米以上高楼最多的超大城市,迫切需要解决以往基础设施投资重建设轻管理的这个问题;作为5G网络率先全覆盖、陆海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我们也有基础率先探索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新路径。深圳将以此次试点为契机,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统筹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提升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是刚才回答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也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础设施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深圳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深圳将紧抓试点的重大机遇,建设区域一体化通道型城市,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想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探索推进区域规划共绘。完善规划编制机制,衔接国家规划和区域规划,以交通互联互通为先导,形成深圳都市圈、深港合作规划编制合力,积极促进跨区域毗邻城市融合发展。在相关规划编制中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是研究推进区域设施共建。积极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增强跨区域基础设施连接性和贯通性,联动建设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打通深圳都市圈东西向快速联系通道,增强对珠江西岸和东部沿海的辐射带动,北向将提升与北部生态区之间的联通水平,南向将加强与香港的轨道交通联系。

三是探索区域设施运营共管。接下来将放宽都市圈基础设施市场准入,健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运维管理机制,培育跨区域基础设施运营载体,推动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平台企业可以跨区域合并重组。建议在GDP分计基础上,建立成本分担制度,探索协同推进临深片区基础设施与城市协调发展,以保障基础设施高效整合和效率提升。谢谢!

记者:我是深圳卫视记者,请问工业和信息化局,刚刚说到推动跨前沿技术融合发展是此次试点的重要任务,请问深圳接下来将如何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这项重点任务顺利落地完成?

陈华平:谢谢您的提问,深圳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注重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先后出台了多个5G等信息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文件,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圳5G建设在全国“网络领先、市场领先、应用领先”。2021年深圳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今年年初又入选“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目前,全市累计已建成5G基站5.1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达到28.5个,累计建设多功能智能杆超过1.5万根,这些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的实施方案,加快提升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双千兆、全光网标杆城市和全频段、全制式无线宽带城市,部署大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力争建成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体系和“边缘计算+智算+超算” 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助力数字政府和数字城市改革建设。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计划从五个方面统筹全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科学布局。

一是加快升级“双千兆”网络,推进千兆光网建设,建设高质量5G精品网络,加快部署700MHz 5G网络,打造城市级高品质无线局域网,推动建设无线政务专网,提供数字普惠民生服务,让市民充分享受信息社会红利。力争到2025年底,住宅小区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500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80%以上,每万人拥有5G基站提高到30个,打造一批万兆宽带接入示范产业园区。

二是不断增强智慧城市感知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智能、泛在、先进、互联、共享的物联感知体系,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加快部署物联感知终端,推动物联网实现全域覆盖,车联网路侧设备规模部署,建设低空领域无人机空中感知系统,力争到2025年底,建设智慧城市物联网感知终端超过1000万个,累计建设多功能智能杆超过4.5万根,形成全市感知网络体系,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底座。

三是协同部署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实现云计算、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互联互通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全面建成集约、绿色、智能、泛在、韧性的全市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力争算力规模达到每秒1060亿亿次浮点运算。

四是适度超前布局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下一代光网络、可见光通信、毫米波、太赫兹通信、量子通信等领域创新载体和相关基础设施试点建设。合理布局地面设施,探索卫星通信和地面5G、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构建无缝覆盖、安全可靠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形成卫星在智慧城市、安全应急、海洋通信、国际信息通信互联互通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五是推动5G赋能千行百业。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5G+工业应用场景,率先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开展5G创新应用,打造世界级5G产业聚集区和融合应用区。另外要聚焦最能让群众有获得感的领域,大力发展和丰富5G赋能医疗、教育、购物、餐饮、赛事、娱乐等便民服务,树立行业标杆,推动5G应用规模化复制推广。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记者:我是新华社的记者,请问生态环境局的领导,深圳去年发布了《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现在也正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建设,请问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张亚立: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试点方案中提出的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以及刚才记者朋友提出的纲要内容,一系列的工作一直以来是我们主抓的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家知道去年1月、12月,深圳先后发布了《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和《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深圳美丽宜居生态环境目标任务进行了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借此机会,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加快推动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环境基础设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强化统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短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美丽宜居环境赋能增力。水污染治理方面,以“双转变、双提升”为抓手,全面构建以管网为核心的污水治理体系,新改扩建18座水质净化厂,推动有条件的水质净化厂“下地”,也就是刚才黄强秘书长提到的,我们要集约用地空间,实现城市空间高效复合利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管网精细化管理,提升污水收集效能,推动水环境治理向“全面达优”迈进;同时,加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力度,提升海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加快建设美丽海湾。固体废物治理方面,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以适度超前的理念打造面向未来的固废基础设施,开工建设龙华、光明、坪山能源生态园及深汕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建设一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建成24个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设施,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全面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新污染物管控,探索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新污染物淘汰、替代、减排。

二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创造高品质生活,也就是美丽深圳更加可持续。生态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全面实施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夯实“四带八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探索GEP核算成果在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的运用;全力推进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打造国际先进的生态监测网络;我们将尽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生态保护监管方面,将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三是构建智慧环保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领域“一网统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十四五”期间,市生态环境局将统筹加快构建智慧化的环境管理体系,综合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补齐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测全覆盖,加快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转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监管水平,为率先打造人与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奠定坚实基础。

谢谢大家。

记者:我是南方日报的记者,想请问深圳市交通运输委,推动枢纽站城一体化、提高海港和空港的国际化水平是推进全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下一步深圳在这些方面有哪些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谢谢。

徐忠平:谢谢您的提问,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里面,交通运输无疑是很重要的内容,在交通运输里面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很丰富,在这里面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建设、空港和海港这三项内容是交通基础设施里面的重点,下面我简单地介绍这三个方面我们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思路。

在枢纽站城一体化建设当中,我们在现有众多的枢纽基础上,将重点打造西丽和机场东两大枢纽。这两个枢纽的重点是要推动车站和城市的一体化,推动车站和城市的融合发展。西丽枢纽来说,未来将成为深圳市规模最大的铁路枢纽,在规划当中,我们在这个枢纽里面会引入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汕高铁和深南铁路4条高铁,还会引入深惠、深莞两条城际铁路,同时在我们城市内部还有13、15、27、29号共4条城市轨道。所以这样的枢纽必定是深圳未来规模最大的铁路枢纽。在这个枢纽的建筑设计,包括空间设计和流线设计上,我们充分注重车站和城市功能的紧密融合,通过这个枢纽也计划带动周边城市的开发。

另外一个枢纽是机场东枢纽,这个枢纽会成为深圳首个“空铁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个枢纽里面集航空、高铁、城际、城市轨道、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未来深茂铁路、深大城际、地铁1、12、20、26号线(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规划当中的线路)等多条轨道线可以在这里换乘。同时我们还通过这个枢纽串联起机场南北两大片区,实现交通的换乘和商业开发共享,支撑新型空港城区发展。这是两个深圳未来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枢纽一体化建设。

另外在海港方面,深圳现在的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一直是居于全球第四,我们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深圳港重要的基础设施优势。一是推动港口基础设施扩容升级,重点要加快盐田东作业区、大铲湾二期、西部出海航道二期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深圳港服务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能力,现在集装箱船越来越大。同时我们要积极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体系,不仅仅是深圳现在的东西部港区,还要推广“盐田-惠州”和“蛇口-顺德”组合港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深圳港口在区域的覆盖范围,带动整个大湾区港口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加快绿色智慧港口建设,促进港口和城市的和谐发展。下一步推动港口岸电建设,提升船舶岸电使用率,使深圳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大清洁能源在港区内的使用,鼓励船舶和港作机械使用LNG、电能、氢能等干净能源。对码头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化升级,现在深圳西部港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码头已经在运行,通过智慧化升级,通过自动闸口、无人驾驶拖车、智能理货、智能安防等系统建设,让港口的生产运营智能化、装卸工艺自动化,进一步提升港口这个重要基础设施的品质。

三是在空港方面,深圳的空港一直处于全国前五的客运量规模,我们在下一步的高品质发展方面在四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加快深圳机场改扩建,提升设施的保障能力,推进现在的T1、T2航站楼和第三跑道等重大项目建设,现在这些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热火朝天地推进之中。二是积极恢复并拓展国际航线,让深圳国际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优化国内航线,加强航班时刻和国际航权配置,打造面向亚太、连接欧美澳、衔接“一带一路”的航线网络,这是我们将来空港拓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三是全力打造专业高效的航空物流体系,加快建成全球首套航空箱CT安检系统,优化航空口岸营商环境。大力拓展洲际全货机航线,提升机场货运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四是积极推进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深圳的空域非常紧张,因为周边有广州、香港、珠海、澳门机场,所以我们怎样在有限的空间资源里面进一步改革拓展,开展地基增强系统等航行新技术应用,包括尾流重新分配标准和点融合飞行程序,稳步提升深圳机场在高峰时刻容量标准,进一步提升深圳空港的客运能力。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记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湾区之声记者提问,我想请问住建局的薛局长,深圳市在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发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推动作用?

薛峰:谢谢您的提问,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我市申报工作方案,以信息化技术促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我局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经市政府同意,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印发。

《实施意见》内容非常全面,明确了我市BIM技术应用的工作目标,及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

(一)工作目标方面。《实施意见》明确了2023年起,我市所有新建工程项目(包括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IM报批报建,到2025年全市所有工程项目BIM模型导入CIM平台,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要素数字化、运行实时可视化、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这个目标如果能够达到的话是非常好的。

(二)在重点任务方面。《实施意见》确定了七大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由住房建设部门加强统筹,会同各相关部门制定推进BIM技术应用行动计划和政府规章。

二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构建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三个层面的BIM技术应用标准体系。

三是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系列的研发应用。加大自主知识产权BIM的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和推广应用,加快引进、孵化、培育等工作,形成软件生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BIM软件在政府投资项目应用。可能大家也知道现在BIM技术软件模型主要是国外的,这是显然我们要改变的局面,所以现在国内,包括科技部也在积极推进国产软件的研发,目前有三四家已经做得比较好,我们在《实施意见》里面明确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国产软件,政府投资项目要带头应用。

四是推动基于BIM的审批监管。从立项、用地、规划、建设到竣工各个环节推动BIM技术应用,利用BIM技术辅助审批,提升审批监管效率。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做好基于BIM的审批监管工作。

五是促进建设项目各方主体的BIM技术应用。明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生产、运维单位的BIM技术应用要求和责任,推进BIM正向设计,确保BIM模型成果与工程项目图纸一致,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行业BIM应用能力。

六是开展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山后海、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区域,率先开展BIM技术全面深度应用,推动区域智慧化运营、精细化管理和数字政府建设。各区要加快推进辖区内新建和既有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开展多场景智能化应用。

七是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全市工程项目全生命期BIM平台,构建高质量的智慧城市数字底座,支撑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和数据创新应用。

相信通过以上七大项重点任务的强力推进,将充分发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我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也有利于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型城市。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薛峰副局长关于设施建设中BIM技术应用的介绍,也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时间差不多了,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先导性布局。国家给予深圳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任务,既是深圳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着力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先行示范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区域和城市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先导性、基础性的铺排,和我们的未来城市直接相关,和未来城市是什么样、未来生活什么样直接相关。今天的发布会信息量比较大,希望媒体朋友们和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深圳综合改革各项试点工作,助力深圳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助力深圳建设未来之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发布会的图文实录将在深圳发布和深圳政府在线上发布。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