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深圳工务署

建筑·生活丨千姿百态的中国狮

2021-02-28 09:21 来源:深圳工务署

人工智能朗读:

明代 南京大报恩寺塔 六拏具狮子构件

①素胎 南京博物院藏 ②施釉残件 南京市博物馆藏

随着时代更迭和技术更新,在城市建设中,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已被现代建筑技术取代,许多曾广泛应用的装饰陈设(除特殊场合)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在宅院前安放狮子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甚至成为一个辨识度极高的文化符号

▲山西芮城 永乐宫无极殿前的石狮

在中国,狮子与建筑的联系颇深,不光古建筑,新建大楼门前安置狮子的做法也十分普遍。那么,这种动物是如何在中国普及的呢?

▲北京 景山寿皇殿砖城门前的石狮

湖北武汉 长春观大门前的石狮

众所周知,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其生长于美洲、非洲、亚洲的伊朗及印度等地,中土想要见到狮子,就必须从这些地方引进;而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就是狮子进入中国的先决条件。

由于中国人最初并不知道这种物种的存在,所以要靠外国赠予。《后汉书.西域传》载「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国(今伊朗)遣使献师(狮)符拔(形似麟而无角)。」狮子性情凶猛,只能置于笼中饲养,据史料记载,最初甚至还出现过将狮子遣返原籍的故事。

东汉 石狮 山东博物馆藏

此狮较为写实,颈部刻「雒(洛)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师(狮)子一双」铭,说明东汉时期狮子已传入我国。

在今天想要看到狮子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亲眼见过狮子的人非常少,普通人在口口相传中仅留下了「瑞兽」的印象,其确切的形象就越来越模糊了。

今天我们从古时遗留下的雕刻作品可以看出,最初的石狮还是比较接近实物的,不过由于真狮子的稀缺,加之各地对这种动物的理解不同,狮子造像的外观也愈发千奇百怪,直到进入近代,写实的狮子才再次大规模的出现在中国(这点与早年在中国境内灭绝的犀牛略似)。

▲湖北荆州 开元观大门前的石狮

▲上海 汇丰银行旧址前的铜狮,原件现藏上海历史博物馆。

狮子的推广也得益于汉代佛教的传入,不过,这时的狮子已不再是真正的狮子,而是被神话后的艺术形象

▲北京 智化寺转轮藏上的六拏具 下层有狮子图案

狮子威严的一面被人们熟知后,它即以神道石兽的身份出现在帝王贵胄的陵墓前,此时的狮子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形制上相较今天的敦实显得更加灵动,且一般没有高大的台基支撑。

当然,作为权力身份的象征,王侯将相们显然不满足狮子只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动物,工匠在狮子的原型上施以二次加工,配以翅膀犄角云纹等,仿若从仙境中走来,更加符合中国人对狮子「瑞兽」、「灵兽」的预设了。

▲东汉 石辟邪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江苏南京 南朝萧景墓神道石刻

江苏丹阳 南朝陵墓石刻

①修陵石刻 ②永安陵石刻 ③建陵石刻

狮形插器

①东晋 青瓷联珠纹狮形插器 南京大学博物馆藏

②西晋 青瓷狮形插器 南京市博物馆藏 ③西晋 青釉辟邪 邹城博物馆藏

到了唐朝,京城居民大多居住在「」中,这是一种由围墙坊门组成的围合空间,坊门的形制类似今天的牌楼,坊下设夹柱石,为了美观起见,一些工匠在夹柱石上雕刻狮子麒麟等图案。据推测,这些刻有狮子纹样的夹柱石可能就是狮子平民化的起源。

山西乾县 乾陵石狮

▲山东曲阜 阙里孔庙 「德侔天地」坊(明清) 夹柱石上雕有狮子

当里坊制退出历史舞台后,一些富裕人家将宅院门前置狮子的习惯保留了下来,或以石制,或以铁制。

记录元代北京地区风物的《析津志辑佚》中有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这是我国关于皇宫、陵墓以外门前置狮子较早的记录,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时期,看门石狮已经走入民间。

上海 豫园元代铁狮

这对铁狮为河南章德府安阳县出产,原位于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上有款识「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刚好是上海设县的第二年。抗战时被日军劫掠至东京,险被熔毁,抗战胜利后归还后长期置于仓库,上世纪末修缮豫园时安放于此。

▲山西太原 崇善寺明洪武年造铁狮

▲山西太原 纯阳宫明代铁狮

作为祥瑞之物的狮子不仅仅是门前看家护院的神兽,在屋脊牛腿望柱石栏板以及年俗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些与原貌相去甚远,并且形态各异的「狮子」。

明清时期,外貌「走样」的狮子逐渐定型,传统的看门狮雌雄一对,也遵循「男左女右」的习惯,人脸朝向门外,一般左手为雄狮,怀抱绣球,右手为雌狮,怀抱幼狮(北方以脚踩绣球及幼狮居多)。尽管各地做法不同,但都让这种猛兽褪去威严凶狠,变得憨态可掬起来。

▲清代 琉璃脊兽 狮子 故宫博物院藏

▲四川成都 文殊院山门牛腿上的狮子

▲四川峨眉山市 报国寺山门柱础上的石狮

▲北京 卢沟桥上的狮子

江苏连云港 左右均踏绣球的石狮

明代陵墓神道前的石狮

①江苏盱眙 明祖陵 ②安徽凤阳 明皇陵

▲山东泰安 岱庙坊上的石狮

▲山东曲阜 孔林「万古长春」坊上的石狮

如今,母本趋同批量生产导致新作石狮的外观越来越单一,其实在过去,南北方差异使狮子的形态相当多元,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域文化。

我们今天看到的新狮子大多是以明清北京狮为原型,体态宽厚毛发蓬松,而旧时在江南地区(含部分北沿江地区),江南狮才是主流,尽管苏浙沪皖的工匠会融合各自的元素,但大体造型遵循一定的模式,相貌纤细轻盈,与南方建筑优美的曲线相当搭配。

▲北京 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

▲北京 天安门前的石狮

北京石狮

①戒台寺山门前的石狮 ②潭柘寺大殿前的石狮

北京 社稷坛南门石狮

1918年由河北大名镇守使王怀庆及统领李阶平发现并捐献给社稷坛,系宋代遗物。

▲上海 豫园明代江南狮

山东曲阜 孔府明代江南狮 应与明廷支持孔府建设有关

湖北武汉 宝通寺明代江南狮

中国狮是早期中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舶来品」成功中国化的代表,其并非局限于对动物外观的模仿,更融入了镇宅辟邪等文化内涵,从这点来看,它更像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图腾

▲山东泰安 岱庙仁安门前的石狮

江苏淮安 淮安府署大门前的石狮

▲四川成都 汉昭烈庙大门前的石狮

▲江苏南京 江宁府文庙棂星门石狮

END

资料来源:鼓楼君

本文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选

再见土味审美,幼儿园终于不“辣眼睛”了

CNN评选全球绿色建筑,8个可持续建筑的案例

他们用一根根竹子,造出了最美竹建筑

这10座新博物馆,酷到全球闻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