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丨阅读•视界 “读书月”里话“阅读”——陈冬平
2021-11-01 16:1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师说丨阅读•视界 “读书月”里话“阅读”——陈冬平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今天正式开启,1400多场阅读文化活动将陆续展开。本届读书月以“打开一个新视界”为年度主题,坚持“品质”“品位”“品格”原则,突出“全域、全景、全民、全媒”特色,构建兼具文化品位与先锋精神的活动矩阵,掀起鹏城阅读热潮。在深圳市桂园中学陈冬平老师看来,本届读书月,将会以更高追求、更新品质和更强声音,打造一场全新全民读书盛会。

可以说,“品”,“全”,“新”,是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的突出特点和鲜明特质,可以相信,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一定会在全市再掀阅读狂潮,为深圳市民奉上一场场文化盛宴。

“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意义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成为大家都很关注、也一直在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而阅读的成效,则取决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质量。我们倡导自由阅读,个性阅读,深度阅读,品质阅读。不以功利阅读、肤浅阅读等破坏、损害阅读的意义与声誉。

“深圳读书月”,是深圳对于城市群体性阅读的召集令,旨在用节庆的形式、活动的方式唤醒蕴藏在每一位市民心中渴盼已久、有些是休眠多时的读书热情,激发整天为工作、为生活、为学业而奔忙的人们的阅读兴趣,点燃心灯,照亮前程,让每个人都捧起书本,在上班路上,在课余时间,在休闲时刻,用心阅读。对于深圳这座天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城市来说,阅读,实在是一种便捷、易行、有效的文化实践活动。

“活动”这个词,由于其含有临时性、随意性的意思,对于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文化建设来说,就显得不那么受欢迎。深圳读书月,虽说一年一度,具有活动的表现形式,但实质上更具有制度性安排的特点。它搭建了个体阅读行为与群体文化建设之间的桥梁,使二者有效对接,互相呼应,彼此促进和成全。个体——收获阅读快乐,城市——提升文化品位。

“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这是著名出版家、作家、阅读学专家聂震宁教授的一个重要观点。确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重要,阅读必要,阅读需要,我们单从深圳市设立“读书月”,全国很多地方设立“阅读节”这一举措,就可见阅读重要之一斑。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信息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提升、智慧生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在思想品格锤炼、情感情操涵养、健康审美观念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里,特别提出了“阅读”对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三条提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二章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说,涉及优秀品质、良好素养、正确知识、科学观念、出色能力、创造精神等的获取与习得,都离不开高效、优质的阅读。

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效率。

著名教育家、全民阅读倡导者和推广人朱永新先生说:阅读力就是精神力,阅读力就是凝聚力,阅读力就是竞争力,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方式

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我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阅读是比较欠缺的。虽有阅读的强烈渴望,却没有阅读的基本条件。就连阅读的根本性问题——书籍——都没有办法满足需求,遑论其他。到了高中阶段,条件慢慢好一些,但是升学的压力又来了,老师和家长不希望甚至明确反对我读那些对升学没有帮助的闲杂书籍。只有到了大学阶段,我的阅读才算是有了一些坚实的“注脚”。书籍丰富,时间充裕,兴趣浓厚,我一头扎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孜孜不倦地读书,正应了高尔基的那句话: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记得大三和大四的时候,为了备考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我在认真学习各门文学课程之外,特别用心阅读古今中外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著作。毫不夸张地说,我把当时学校图书馆馆藏的有关中国现当代诗歌作品和诗论专著的书籍,几乎读了个遍。

虽然带有一定功利目的——为了考研究生而读,但是,优秀的诗歌作品和诗论著作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这种既有兴趣爱好,又带有一定目的性的阅读,在给了我快乐的同时,也给了我扎实的诗歌知识、诗歌学养,通过大量、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与研究,我对于诗歌的整体认识与理解,对于具体诗歌作品的品析与鉴赏,自信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诗歌现象、诗歌作品、诗人创作等有一些敢于发言的底气。

从诗歌,到小说,到散文,我的阅读兴趣与阅读重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以为,“诗歌”总体上是“抒情感”的,“小说”总体上是“讲故事”的,而“散文”呢?总体上是“说家常”的。这涉及到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不同的的表达重点与解读方式。

阅读诗歌,要善于从诗歌文本的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之中,捕捉诗人巧妙铺设或者嫁接的情感符号,读懂诗人从意(意象、意义)到情(情绪、情感)的表达技巧。“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他们或浅易直白,或含蓄冷峻,指向的都是浓烈的情感。

阅读小说,要善于从小说故事情节中读出小说家对于社会、对于自然、对于人生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洞见。“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的经历、身世、遭遇,学养、能力、个性等,或多或少会在小说中有意无意中展示与流露。读懂作者,读懂时代,读懂文本,是我们读懂小说需要做到的。

阅读散文,要善于从家长里短、平凡琐碎的日常中读出时代的涛声与回响。以小见大的表达,平易简洁的叙述,都为古今中外散文大家们所惯用和坚持。看似大白话,实则大意味。不论是“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还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读懂,思辨,领悟,吸收。

“山花红紫树高低”——阅读·形态

当下,人们对于阅读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方法、手段也更加多样。对于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而言,我们常常通过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式和途径,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形态的阅读教学模式来进行。

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当然也都各具价值,各有千秋。从阅读教学上看,从较早的一课一读教学——单篇阅读,到后来的多文阅读——群文阅读,再到现在流行的一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我们在阅读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的是利用阅读的样本——教材或课外读物作为例子,演化与衍生出对于文本阅读一般规律的把握和对具体文本的精准解读。

通过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形式,阅读能力可以习得,可以培养,可以迁移,可以考评。单篇阅读,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通过不同篇目的文章,接受不同的信息,始终保持对于阅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助于读者对于样本文本的直接经验和个性体验的积累积淀。当然,单篇阅读教学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容量较小,没有参照,容易造成“众说纷纭”的现象。文本要义的确定性,文本内涵的深刻性,文本表达的多样性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遭遇模糊、削弱与减损。

群文阅读,带有集群阅读的性质,常常用到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同一作家的不同主题文章,到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题文章,对于主题、内容、手法、技巧等的同中异、异中同的比较与辨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主题的更好、更深理解与判断,这对于提升阅读能力自然是大有帮助的。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逝世8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我们读鲁迅,更有不同的意义。我把6册初中语文教材上的6篇鲁迅文章集为一组,加上今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一起,做群文教学与研究。这6篇文章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和《孔乙己》。

冷峻与深刻,是鲁迅;热情与趣味,也是鲁迅。写人、记事,感时、伤世;少年的童真童趣、中年的忧国忧民。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老师”,儿时的“保姆”和“小伙伴”……从变化了的人物身上,从不起眼的小事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笔下流淌着的炽烈情感和对于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思想。这些思想,用了散文或小说的表现形式,得以生动与形象地揭示。可以说,鲁迅用文学的方式同样表达和展示了他的深刻思想与卓识远见。

我曾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5位散文大家写自己母亲的文章,编成一组以“母亲”为主题的阅读文本。这其中,有胡适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梁实秋《想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和汪曾祺《我的母亲》。

我出了一个题目:上述散文大家们笔下的“母亲”虽然形貌、性情各异,但是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勤劳。阅读上述5篇文本,看看同样是写自己母亲的“勤劳”,5位作家各是如何表现的。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作群文阅读,最后要求他们在学习名家名篇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同学们读得认真,通过比较阅读,找到了文本中的“同中异”“异中同”,通过读,延伸到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同学们读出了文本的丰富内涵,写不出了个性鲜明的“母亲”。我觉得这样的群文阅读是有益的、有效的。

整本书阅读,易于建立阅读整体观。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故事——有始有终,人物——有血有肉,叙述——有详有略,情节——有点有面。阅读教学视野下的一本书,其内涵与信息要远远大于这本书本身。这就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大价值,考量的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文本解读能力。

我一直在阅读和研究《红楼梦》,写过一些评论与赏析文章,我在教室,在文化场馆,在社区,在企业都讲过我对于阅读《红楼梦》的认识与理解。有关于主题思想的,有关于人物形象的,有关于故事情节的,有关于写作技法的,还有引申出来的关于文学艺术、生活趣味、家庭教育等话题。

搭建整体框架,着眼细节小处。宏观把握与局部剖析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切入,解读这部伟大著作的方方面面,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我先后写过、讲过《王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大观园中诗词水平谁最高》《“略写”的艺术》《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等,也就某一专题写作系列文章,如《“银子”背后的世故人情》系列,我写了6篇文章,分别围绕“赠银子”“讨银子”“借银子”“收银子”“凑银子”和“赚银子”等展开。

“万紫千红总是春”——阅读 •创新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当下比较热门和流行的一个词汇叫做“全学科阅读”。有专家认为,“全学科阅读”之“全”,意味着要超越阅读只从属于语文学科的狭窄观念,真正从个体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把握阅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将“阅读”从单纯的语文素养范畴转向学习能力体系,从长期以来占主导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转向兼容实用类、信息类文本的更加多元、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视域。

毋庸讳言,多年来,从中小学教育来说,阅读,似乎确实只是语文或语言类课程教学的专利,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阅读确实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原因自然是多样的。在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加上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我们对于阅读的理解与适用,当然可以更加深刻和宽泛。

阅读能力,是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关键能力,也是胜任所有职业的基本能力,是终身需要用、也用得上的能力。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路径可以多条,方式可以多样。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一门学科。从工具性来讲,我们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紧实基础。

也就是说,对于学生来讲,是要通过“学习阅读”达到“阅读学习”。学习阅读的内容、方法、技巧等,达到提升阅读素养和能力;通过这些素养和能力去阅读各学科、各种类的文字、书籍、课程,达到学好各门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学习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的重要内容,而“通过阅读来学习”或“阅读学习”是各学科共有的重要学习方式和途径。“学习阅读的学科主要是语文、英语等语言文字类学科,而阅读学习则是各个学科的事情,阅读学习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深度学习、理解性学习离不开学科阅读,学科阅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方法。”(吴颖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生将不仅仅需要文学阅读、历史阅读、社科阅读,也需要数学阅读、科技阅读、艺术阅读、体育与健康阅读等。这应该是“全学科阅读”的基本要义。

10月31日,我应邀参加了深圳市洪湖公园和洪湖小学园校共建劳动、科技、实践教育基地的挂牌仪式。这是“双减”政策下,洪湖小学为拓展办学空间、丰富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工作。

每年夏天,深圳市洪湖公园内上百亩荷花渐次盛开,甚是惊艳,观者如潮。作为洪湖公园的“邻居”,洪湖小学与洪湖公园深度合作,开展识荷、种荷、创荷等一系列以“荷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用周末时间共同开展包括荷花摄影展览进校园、荷花种植专题讲座进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在内的一系列“荷文化”活动,形成校园与公园的教育文化深度融合。

把课堂“搬”进荷园,让学生“走”进自然,是一种更高视界的“阅读”,学生从“读”荷花到“读”万物,从“读”自然到“读”社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信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最近,我看到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中小学校成立“少年文学院”的新闻。教研机构和学校充分发挥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读写实践能力的老师们的作用,为孩子们在文学教育和阅读写作方面开启进步阶梯,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我也知道还有很多的阅读和写作推广人,用他们的满腔热情、丰厚学识、扎实能力在为中小学生读写素养培育勤勉工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的大幕已经开启,让我们捧起书本,共赴这场阅读的盛宴,文学的盛宴,文化的盛宴!

[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