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简言
近日,一段宣称10分钟内能读完10万字读物的“量子波动速读”的视频突然走红网络。一群孩子坐在一个大房间里,埋头“哗哗哗”地快速翻书,隔着屏幕都能感到满满的尴尬。有报道曝出,“量子波动速读”培训学费动辄数万元,但在家长群体中异常火爆。
科幻迷中流行一则笑话“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说的是当作者编不下去时,往往会用“量子力学”的神秘力量来让剧情延伸下去。现实中却也不乏这种用“不明觉厉”的假把戏来行诓骗之术的剧情。
视频在网上扩散后,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群嘲,不少人感慨被骗的家长是在交“智商税”。值得玩味的是,这样明显有悖于常识的伪科学,几乎可以同骗局划等号,常人一眼便看穿,却还能忽悠不少家长对其笃信不移,心甘情愿掏腰包,“高明”在哪里?
厘清一下整桩事件,一方面是设局一方的智商在线。其实类似的骗局媒体报道并不鲜有,从“蒙眼识字”到“量子速读”,不过是低劣的骗术换上新衣卷土重来。却次次有人买账,次次有人被割“韭菜”。究其原因,这些培训机构善于包装,把高级感知能力、量子、波粒二象性……这些对于大众而言既高端又神秘的科学术语作为宣传关键词,为其骗术铺上有益的土壤。对于这些“皮包”教育机构而言违法成本过低,眼看事发东窗便卷卷铺盖作鸟兽散,等几年风波过后再搞一轮新“项目”。此外,无非玩的是“三人成虎”的心理暗示,“贵的即好的”,这么高昂的学费交了,家长怎么也不忍承认自己上了当。
另一方面就在于家长,与其说是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不如说是科学素养的缺失。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2018年,这个比例为8.47%。对于父母而言,与其一味地焦虑,妄图通过让孩子“弯道超车”而跟风学习,更应该做的是从远离伪科学开始,自己俯身接近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而在这之前,恐怕先要搞清楚最基本的一点——孩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最后,一个如此大的江湖骗术之所以横行,仅靠蹩脚的骗术和家长的科学素养缺失是支撑不起来的。还希望主管部门能够监管前置,而不是等到家长的钱包掏空,孩子宝贵的时间被耽误,再喊出一句“管”。
延伸阅读: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