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大咖云集 | 深圳的水库也将成为艺术品!

2019-11-15 21:32来源:深圳水务

被忽视了的城市景观

说起深圳的水景观元素,人们多谈及深圳的河流和海湾,而很少注意到深圳境内数量众多的水库。

深圳有161座水库,遍布城区各处,与310条大小河涌共同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水网络,它们是静悄悄维持和滋养“深圳奇迹”的动脉。

△深圳水库


水库

深圳的供水大动脉

深圳地理条件特殊,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本地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且多数河流极易在夏季出现洪峰的暴涨暴落。      因此,深圳80%的供水来自广东东江。

△深圳东江取水口

城市蓄水水库、引水和输配水管道以及净水设施,构成深圳供水体系的三个主要部分。    近期,正在建设的西江引水工程以及刚刚建成的位于深圳和东莞交界处的两座大型水库,为深圳供水格局带来变化。


变化了的供水格局

重塑生态与城市的关系

深圳目前有132座非供水水库,是非常宝贵的生态资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城市、景观与水的关系。


我们能否把水库、水质净化厂

 等水基础设施也作为深圳的城市景观?

 他们将不仅是灌溉、供水、水处理的代名词, 

 也将成为大地的眼睛、

梦里的桃源



“设计结合自然”而非“设计控制自然”

将水基础设施视为都市发展框架 

将工程景观视为一种文化资产

 让水务工程成为美丽的天使!



深圳水景观基础设施都市行动

经过连续几个月对深圳水景观基础设施的现场踏勘和深入研究,由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策划主办,特此发起“深圳水景观基础设施都市行动”。

深圳水景观基础设施都市行动旨在通过生态学家、城市规划师、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师等的跨学科合作,为深圳的水库、水质净化厂等水基础设施带来华丽蜕变。

我们邀请了来自

英国、荷兰、比利时、

瑞士、香港、上海、深圳等

1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

及本土非盈利社会组织与相关政府单位

在一座幽静的小院里

共同参加该项目为期两天的启动仪式

暨头脑风暴工作坊

为深圳的水景观规划建言献策    

    

头脑风暴

四个议题

本次头脑风暴工作坊围绕以下四个议题展开,分别是:

“深圳与水——一个新城市愿景”

“水的规划与管理”

“水与城市、空间和艺术”

“行动的运作框架和参与机制”

经过专家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在会后形成《“塑源——深圳水景观基础设施都市行动”共识》,作为本项目后续开展的纲领性文件。


现场踏勘

长岭皮水库

长岭皮水库为大沙河的发源地

位于西丽大学城片区,区位优势明显

是较典型的水库景观设计研究案例

此次行动选择长岭皮水库进行现场踏勘

本次活动邀请的这些国内外知名专家

又从哪些角度探讨

水与城市的关系呢?

(按工作坊演讲专家的顺序展示)


水的规划与管理

朱荣远

image.png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现代社会的水资源管理它的利用又发生了变化,包括水库的再利用,是否可以建立起一个城郊野三位一体的空间的构成,借水之利,把城市的公共生活再进行扩展。


南兆旭

image.png

深圳自然生态记录者

1.退让:我们做城市水景观的时候能否做出一些“妥协”、“退让”,回复发展中所摧毁的东西?

2.落地“为人服务”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否可以回到人的基本需求,建立一套清晰的水景观标识系统,让城市居民“少问路”、“进得去,出得来”?

2.“珍珠项链”:能否少一些“推翻重塑”,将分割的水域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全域”的概念?


明德·弗里斯

image.png

范霍尔拉伦斯坦应用科学大学教授

荷兰三角洲研究院高级专家

以荷兰的水景观设计为例,这里总是喜欢自然的解决方案:利用生态系统创造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让人们能从中获利,让各生产要素得到权衡。水库的管理和开放程度是由“水”来衡量是否能产生“空间”的,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彻底了解体系、修复“坡度”,连接生态区域、有尺度地顺应自然的动态变化,如果再将尺度放大,所有构成整个绿色区域各系统要素间的联系是一定要被关注的。


安德雷斯·齐塞特

image.png

瑞士EBP咨询常务董事,环境与水务部负责人

水库如果真正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城市元素,需要有“经济”(供水与蓄水),社会(水与人的关系),生态三者的综合评价,在管理层面上,用“灵活的动态”处理复杂条件,用“激进”的方法重新结合三种要素评估深圳每座水库的定位。



凯莉·香农

image.png

鲁汶大学城市规划学教授

我们不仅是在创造完美的水安全体系,同时要创造宜人的地方,由于不同城市水景观的不确定性,在设计中就有了弹性,比起“恢复”自然,我们用的词是“修复”或者“修理”景观,它是一种“自然的工程设计”,是基于重新建造人工的框架或条件,生成新的多样化的自然发展形式。


迪特·格雷

image.png

安博戴水道执行合伙人、景观设计师

水应该被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水不再是拘泥于单一的水域空间,把水整合到城市区域里面,水不仅穿过走廊,甚至穿过城市建筑;景观也不再是单纯的景观,我们可以利用景观设施来清洁水源、泄洪防汛,这些由水域辐射出作业生产、休闲娱乐、饮水用水、防洪防汛的自然整合,终将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实现。



凯思·克里斯

image.png

荷兰KCAP建筑与规划事务所创始人

水在城市设计中是一个更自由的元素,传统的方法是把水排到河里,如今可以通过屋顶蓄水、吸水,形成整合系统。

蓝色”和“绿色”应该可以被整合在一起的,以我们在深圳做过的一个项目为例,基于房地产投资或者开发来激活区域,水从山入海,雨水进入了山区直接沿着硬质地层入海,入海区又是一个更大的区域,产生更大的区域。将山海整合,连接“蓝绿网格”,形成整个城市“一体化”的概念。


伊娃·卡斯特罗

image.png

英国AA建筑学院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Formaxioms /Ground Lab/Plasmastudio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我们能否用建筑学的原理思考这些问题?重新理解水库水体:每个水库水体都有自己的水力学、水容量、水作用的类型和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去思考水库当中的建筑物形态,同时强调他们的独特性;比如说有独特的植被、非常独特的地理形态、地理信息甚至一些非常独特的拓状(音)结构。我们需要关注特殊特征,重塑每座水库的独特特色,即水景观的身份。


水与城市、空间和艺术

孟岩

image.png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当水库的边界已经被城市包围的时候,是边界的重塑可以带来很多公共空间发展的机会。水库不是自然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艺术的介入通过作品可以提亮水库本身,带来一些崭新的空间体验,其最终目的就是重塑水库的空间边界,重塑一个地点、重塑一个精神,在未来还能够产生新的创意,制造无限新的可能性,使一个遗存重新被纳入城市。



章明

image.p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

向水而生,人对水有天然的亲近,水在早期是生产岸线,而水城相生,是当下的时代要做的事情。如今大量的滨水区都在这么做:线形流畅的曲线路径、植物园般丰富多样的植物配植、似曾相识的景观雕塑,而水景观设计强调剥离出时间的断面,场地才会有时间的厚度,才会有场所精神的再现,人进入场地才能跟场地对话,而不是一种陌生的喜闻乐见的场地,设计师进入后一定会有新的元素介入重新激发这个场地新的活力,而介入的东西流露出的情感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是一种陌生的熟悉感,这是设计师创造的。既是对过去的眷顾也是对现在的投射。


朱竞翔

image.png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很多时候我们把水理解成是景观性的,我们回到最原初的状态时什么样的变化是值得赞赏的?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搭“竹棚”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被大规模地用于楼房建造和修葺,这是属于香港人的文化记忆;上海也是大都市,沪所指就是海边用来狩猎、捕鱼的小屋。很多时候我们建超级大都市的时候已经忘了我们的来源是哪里,即水是什么,我们用水来代表它?


深圳市水务局综合

编辑:曹雨萱

审校:吴楚轩、王晓婧

表情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查看原文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畅]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