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新增3个市级非遗项目: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
2021-04-26 23:1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大鹏新区新增3个市级非遗项目: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4月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连城 程思玮 通讯员 曾世敏)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深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鹏新区共有3个区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市级非遗项目,分别是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至此,大鹏新区18个区级以上非遗项目中,省级4个,市级4个,区级10个。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的一种客家传统饮食制作方法,将糯米、粘米浸泡后磨成浆或打成粉团,包裹丰富的食材,蒸煮制作成糕点。起初,茶果用于祭祀,后来广泛用于春节、清明、十月朝、冬至等节庆与婚嫁、建房等客家日常礼俗,客家方言俗称“粄”,现主要流传于葵涌办事处高源及其周边社区,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人聚居区域。

葵涌客家茶果馅料丰富,品种多样,有咸有甜,有艾茶果、艾粄、菜头角、起粄、糍粑、擦茶果、赏头圆。制作以养生保健的白萝卜、艾草、糯米为原料,工序讲究,包括馅料加工、粉皮制作、包馅、蒸煮四个步骤。其中,菜头角最具代表性,除常规馅料外,添加蚬仔肉、虾米等海味;粉皮的制作对糯米粉和粘米粉的配比、面团的揉擦力度与方法要求严格。制作的菜头角呈半月状,粉皮白嫩柔韧、馅料多汁鲜美、口感清鲜软糯。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精选日常可得材料与节令时蔬,遵循素、野、粗、杂理念,采用能维持食物本味特点的蒸煮烹调法,保留了重蒸煮轻炸煎的客家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客家族群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的生存理念和聪明智慧,以及山地、海洋文化特色,成为延续港澳深同根同源的同乡情感认同、促进交往的重要媒介。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