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大营救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香港沦陷后,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困留在香港。
红色记忆陈列馆内纪念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壁画
遵照党中央要不惜任何代价,尽快把困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抢救出来的指示,我东纵指战员展开了一场秘密大营救行动,前后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发扬了高度负责的精神,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及其他人士数百人,并护送他们到达大后方,包括何香凝、茅盾、柳亚子、邹韬奋、胡绳、夏衍、戈宝权、张友渔、黎澍、沈志远等人士。
来源:学习强国
当时,文化界知名人士邹韬奋还亲笔题写了“保卫祖国、为民先锋”八个大字赠给曾生大队长,此外,还得到了党中央的来电表扬,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扬。
东纵北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中共作了让步,同意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中、皖南、湖北、湖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八个解放区,同时将上述地区的军队逐步撤退到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解放区。八个解放区里面,广东也在其中,东江纵队之所以北撤就是由此而来。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复印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陆牧摄
1946年6月30日,北撤部队在大鹏湾沙鱼涌陆续分别登上三艘美国登陆舰,当时按“北撤协议”协定,以东江纵队名义北撤2400人,但经北撤部队做了美军负责运输的指挥官德臣上校的工作后,他同意只要船能装得下,可以不受2400人的限制。所以一批原已安排复员但又坚持要求北撤的战士也随同登了船。到了烟台后统计,实际北撤人数是2583人。到7月5日,北撤部队安全抵达山东烟台市,受到了当地党政军和上万群众的热烈欢迎。
东江纵队北撤纪念亭
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分别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和党校学习,1947年8月1日,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在华东第三野战军的指挥下,参加了华东战场的鲁南、莱芜、豫东、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1949年3月后,转隶为第四野战军挥戈南下,原来留在广东坚持斗争的部队,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又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1949年10月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组成广东战役南路军并肩作战,担负起解放广东作战一役的任务,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 | 王宇琳
校对 | 王钰洁
审核 | 肖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