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出圈” 创意无限
2021-09-24 08:5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文博“出圈” 创意无限

人工智能朗读:

10号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丝路宝藏女孩”系列造型精彩亮相。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9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昨日开幕的第十七届文博会中,10号馆汇聚着来自各地的精品文化项目和产业的最新成果。木雕、唐三彩、文创等一大批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印记的物件吸引大批观众和展商的目光。当传统文化碰到创意,迸发出的火花格外耀眼。这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产业的壮大发展息息相关,围绕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产业开发,成为许多地方展团的亮点。

科技让传统“活起来”

走进10号馆,除了传统的技艺展示,一些运用现代科技体验彰显传统文化之美的展厅里也是人头攒动、掌声不绝。一些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套上现代科技与潮流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陕西馆里有一面精心设计的墙。那里汇聚着文物大省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料,从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等等应有尽有,观众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点开其中的一件作品,近距离感受“活起来”的文物,从文物到“活物”,科技为文物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展示着陕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最近火爆的“三星堆”考古也成为本届文博会四川馆的“焦点”。走进展厅迎面而来就是一座青铜大立人的雕像。在“云上交互展览”板块,全息柜展示运用数字化技术“探测—挖掘—扫描”3D精细化建模,全息投影360度重建的数字文物“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让观众直呼“黑科技”。

对于只能通过电视直播“云考古”的观众而言,“数字文物沉浸式展览”板块是一个可以自己动手考古的互动装置。“触摸一体机——我在三星堆挖文物交互H5”,再现三星堆考古挖掘现场,利用交互H5的形式,只要动动手指触屏扫除屏幕尘土,就可以有“出土考古文物”的感受。

文化创意“点亮”传统光芒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参与到文化创意的潮流中,许多文创产品成为“爆款”,从传统的书签、明信片式的旅游纪念品,到如今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的文化产品,博物馆的文化创意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新的时尚“风向标”,博物馆本身也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在本届文博会这一趋势呈现得尤为明显。

新疆博物馆的四位身着大唐精美服饰的姑娘们将西域之风带到此次文博会,很多观众与他们一起合影。据新疆博物馆文创部负责人关懿介绍,此次带到文博会的是“绮梦疆湖”,四位姑娘的造型来自博物馆的“唐代女神”的石俑,从服装到化妆都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她希望通过此次在文博会的展示,让更多的人来新疆做客。

镌刻距今4600年陶文的铜香炉、几何图形的茶具、文具、书签、围巾等文创产品,展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在青海馆,来自柳湾博物馆的一组文创作品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柳湾彩陶博物馆馆长赵元杰多次参加文博会,每次来都能感受文化创意的新风向。据他介绍,近年来,柳湾彩陶博物馆积极投入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彩陶纹饰和符号为元素,抽取文物的器形、纹饰进行创意,积极研发出文创产品,逐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让文物活起来”和“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

文化创意不同于文物复制,它是将某种文化符号转换成商品,是生活美学反映在高质量生活需求上的新型文化消费。从甘南馆的敦煌主题的文创到徐州馆精致的茶道、剪纸文化、漆器再到西宁博物馆地域文化鲜明的系列文创产品、重庆自然博物馆带来的动物系列文创……在本届文博会上,创意让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焕发出新光彩。

在广西馆,广西师大出版社呈现的“艺术之桥”打破了人们对它的固有印象。空间里有图书、家居、文创、潮玩,展示生活方式的新美学。用混凝土做的无线充电器,不需要蓝牙的播放器凭借有趣的设计让观众驻足。该板块的负责人王宗亮表示,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文博会,但能感受到文博会规模很大,感受到文化产业的新趋势,“希望在文博会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朋友”。

业内人士周先生认为,在新媒体新技术的赋能下,创意让馆藏文物变得更亲切,以创意思维和更“接地气”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