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沈光银老师自2002年加入深圳教育以来,一直扎根在特殊教育的第一线,务实进取、默默钻研,创新性地从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开拓特殊教育的基本功能,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近20年来的特殊教育经历,以下为全文。(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深圳新闻网立场。)】
循道守正 笃行致远——做一名有使命感的特教人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沈光银
我是一个地道的特教人,学的特殊教育,教的特殊孩子。近20年来,我一直沿着特殊教育的学校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两条路径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志于道,深究盲童认知规律,创新盲校学科教学
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这份标志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其学校教育功能的进步程度。这种进步不仅仅是我们接纳了多少的特殊需要儿童,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给这些儿童怎样的生命体验、怎样的生命过程、怎样的生命张力。
我有一个学生,因为颅咽管瘤,导致双目失明。转入我校后,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总能看到他在认真地学习。我曾关心地劝他休息休息,他深情地告诉我:沈老师啊,现在的学习比我失明前难多了,我必须加倍努力,要不然就会拉得太远的!他的话,深深地刺激着我。作为盲孩子的老师,我如何才能研制他们喜欢的教具,使用他们喜欢的教法,让他们喜欢上我教的内容。
于是,我以教育神经学、具身认知科学、工程学为依据,三维一体地开展视障儿童认知心理—教学法—教辅具的研究。我和他一起研究如何设计好的教具,一起讨论如何更容易理解每一个知识点。2015年12月31日,他的人生永远停在了他的18岁。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为了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我首创性地提出了盲童信息表征的通道理论,系统性地发明了盲校全科教辅具150余项,获国家专利25项;创新了盲校全科教学法,突破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的教学难题;教学研究有幸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市重大、重点课题3项;教学成果惠及全国200多家单位,有幸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获得“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依于仁,帮扶年轻教师,传承元平精神
特殊教育离不开爱心,更离不开专业。要做好特殊教育,不仅要掌握学科教学的技能,更要掌握心理学、康复医学、信息技术等技术,这样才能科学地开展教育诊断、有效地执行教育行为,找准教育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工作中,我常常看到不少年轻教师,热爱特殊教育,热爱特殊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开展自己所热爱的特教工作。他们忘我地投入在课堂的教学中,无私地奉献在学生的活动中,却不知如何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
近20年来,我始终坚信:“特殊的身体,赋予孩子们独特的潜能;特殊的教育,给予孩子们独特的人生”,探索了一套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科研之路。我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帮扶年轻教师,用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用实践解决教育的问题,成功地培养了一批专业扎实、教学有道的元平人。我们团队在国家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8次,获批省市级课题6次,多人成为教坛新秀。
游于艺,融通全科教学,缔造智慧人生
特殊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自然科学的研究本领,更要掌握人文科学的研究思路,如此才能领略教育的艺术,融通全科教学,开启全人教育,缔造孩子智慧人生。
教学中,我不仅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爬山虎新绿的时候,我领着他们在后山学习扦插移植;栀子花开的时候,我领着他们在生物园里吟诗颂唱;斜风细雨的时候,我领着他们在校道上奔走高歌;落叶缤纷的时候,我领着他们在大树下吹笛引箫;鸟鸣枝头的时候,我握着他们的手用七巧板拼摆着七彩人生。
近20年来,我以中华礼仪、民族器乐、诗词歌赋、书法食医等民族文化与传统培养盲童社会交往技能,熏陶艺术审美情趣,传承国学文化,提升生活品质,学习缔造智慧人生。作为国家高级养生食疗师、国家高级营养师,还主持开发了深圳市教育局委托开发好课程《生活中的营养学》;主持深圳市中小学十佳社团“盲童心目音乐社团”,负责社团的组建与运作及古埙、洞箫和陶笛等器乐的教学,引领盲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更好地学习解决与自我人生、人类社会与宇宙世界相关的问题。
特教的路还很长,我希望自己坚持做一位有使命感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最后作一首《青玉案》以表达我对深圳特教、对元平特校的坚守与热爱:
勤耕特教十八载,誓将育残且成才。幸有梅花凌寒开,谨启童蒙,慎行师道,心在三尺台。
八方才俊聚鹏城,深有爱,圳无碍。心存大爱福自来。万般磨砺,初心不改,唯此情常在。